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青岛理工大学“碧血筑绿,长征新程”实践团于8月13日赴微山湖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湖泊生态保护与湖岸管理,为湖泊生态系统恢复贡献青春力量。
问策湖滨谋发展,碧水青山证初心。8月13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微山县融媒体中心,聚焦湖岸联动发展与生态保护,与微山县南四湖综合管理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等部门展开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实践团了解到,微山县全域统筹推进“五水共治”,推动南四湖水质实现连续21年持续改善。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湖区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筑牢了坚实根基。一湖碧水滋养出微山湖大闸蟹、四鼻鲤鱼等享誉全国的优质湖鲜,“微山湖”渔业品牌价值已达200亿元,“好水养好鱼、好渔在微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得益于优良水质,微山湖还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水生道地药材。如今,微山县正依托“一湖好水、一方好药”的生态优势,全力打造特色中医药基地,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渔村探访观蝶变,生态红利惠千家。为更好地了解湖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模式,8月14日,实践团深入三面环水的爱湖村进行调研。村书记王明强介绍,爱湖村作为省级“五好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渔业养殖、生态旅游等多元化产业,提升了经济效益。王明强表示,未来爱湖村将继续探索“生态+文旅+电商”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湖岸资源的潜力。
问卷走访听民声,湖岸同心聚共识。为精准掌握湖岸居民对生态保护的感知与需求,实践团在微山湖沿岸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走访渔民、沿岸村民及微山湖湖区工作者数十人。“水变清了,鱼多了,一网多赚三成!”渔民李大叔的话道出心声。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生态保护与生活改善息息相关”,一半以上曾主动参与垃圾清理、禁渔宣传等保护行动。这些反馈为优化湖岸联动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岛登船采样本,科学监测溯本源。8月16日,实践团登上微山岛,乘船深入湖区核心水域及湿地开展采样工作。志愿者们在近岸浅滩、湖心区、入湖河口等区域采集水样、土壤样本,记录水质、植被和人类活动情况,并送往专业机构检测。实践团成员王浩哲表示:“每一份样本都代表着湖岸的‘健康密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样本的价值。”监测结果显示,湖心区水质优良,满足供水保障需求,但部分近岸区域的氮磷指标波动。土壤肥力适宜水生作物生长,但岸边腐殖质层变薄,可能影响洪水调蓄功能。为此,实践团提议划定湖岸生态缓冲带,推广“稻渔共生”等绿色种植模式,兼顾生态与经济发展。
血色铁轨铸忠魂,绿色长征续新篇。在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访了位于微山岛中央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深入挖掘微山湖地区蕴藏的红色基因,感受先辈们在湖荡苇丛中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和英勇事迹。正如实践团成员颜嘉祺所言:“当年守护家园的勇气,如今已转化为保护生态的决心。”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一场“长征”,这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当代青年责任的担当。新时代的“绿色长征”,不仅要延续先辈们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精神,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次微山湖的调研实践,不仅是一次对湖岸联动发展模式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青春担当与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湖泊生态保护研究,探索“科技监测+红色文化+社区参与”的多元协同模式,激励更多青年投身河湖保护事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与力量。(供稿:青岛理工大学 李琳蕙娴、颜嘉祺、王俊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