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4日讯(通讯员 李子墨 金世斌)盛夏时节,黔东南苗岭大地绿意盎然。7月下旬,中央民族大学“我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项目“籽籽同心 寻访丹寨”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开启了一段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的调研与寻访之旅。队员们行走在苗岭山川之间,实地探访茶园与酸汤产业的振兴路径,感受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的多元共生,体悟青年力量与民族团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内涵。
马寨茶园——“云端认领”激活茶乡共富密码
雾气氤氲,茶垄滴翠。实践团一行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茶园,映入眼帘的是低头采摘的村民与吐露新芽的茶树。迎接他们的,是茶园负责人吴仁东。几年前,他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毅然返乡创业,把根扎在家乡的土地上。谈及初心,他语气坚定:“我是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我相信好茶能走出大山,也能带动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图 1 茶园负责人吴仁东向实践团师生介绍茶园
在他的带领下,马寨茶园逐步实现了有机化、规模化与品牌化。2018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授予茶园“妈妈茶园”称号,这不仅凸显了妇女在采茶与制茶中的重要作用,也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使茶园成为推动增收与促进家庭稳定的一大亮点。此外,丹寨素有“中国硒锌茶叶之乡”之称,土壤中富含硒锌微量元素。实践团通过访谈了解到,依托这一资源优势,丹寨县打造了区域品牌“丹寨云硒茶”,而马寨茶园也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管理,推出“有机硒锌茶”,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实地走访中,实践团成员还发现茶园在产业拓展上不断探索。“不仅要让游客采茶、制茶,还要让他们留下来。”吴仁东介绍道。如今,茶园已陆续开展茶艺课堂、特色茶拍、篝火晚会、苗药苗茶康养和研学旅游等项目,形成了茶旅融合发展的多样化格局。与此同时,茶园也在推进智慧化管理,借助5G与AI系统进行病虫害预警、气候与土壤监测,并实现产品溯源,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与公众信任度。
如今,马寨茶园已逐渐成为丹寨茶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返乡创业汇聚人气,产业创新拓展空间,茶旅融合延伸链条。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片片新茶,既是苗乡的自然馈赠,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更彰显着青年一代在振兴路上的责任与担当。
图 2 茶园负责人吴仁东与实践团师生交流
千里苗疆——“非遗酸汤”熬出产业振兴滋味
如果说茶香氤氲着青山的灵韵,那么酸汤弥漫的,则是丹寨人袅袅炊烟里的三餐四季。
在千里苗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实践团成员刚踏入厂区,便被浓烈的酸香环绕。眼前既有一排排古朴的酸汤坛静静矗立,承载着传统工艺的坚守;也有现代化的不锈钢发酵罐与洁净有序的流水线高效运转,展示着标准化、规模化的力量。坛与罐、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各司其职,共同酝酿出地道的丹寨酸汤。
公司负责人龙三热情地迎接了队员们,并带领大家参观了酸汤的现代化生产流程。他介绍道:“酸汤的灵魂在于天然发酵,我们坚持使用当地新鲜辣椒和番茄,保留最地道的‘丹寨味道’。”在展示区,几排产品整齐摆放,上面印有“酿三月”“酿六月”等字样。龙三解释:“不同的发酵周期能形成不同的口感层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传统酸汤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下这一切,并在互动中提出问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酸汤的独特性?”面对提问,龙三坦言:“我们既要坚守工艺,也要创新思维。通过包装升级、产品研发,让酸汤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 3 龙经理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酸汤制作流程
如今,酸汤产业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还延伸出餐饮、旅游等相关业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酸汤找到了就业岗位,村民也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此行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酸汤早已超越了一种味觉体验,它凝结着苗乡的生活智慧,融入着中华的文化脉络,并在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对于丹寨而言,这一缕酸香既是古老传统的延续,也是走向未来的动力,更是连接乡土与市场、历史与时代的桥梁。
图 4 龙经理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传统酸汤酿造工艺
青春助农——在调研中体悟丹寨样本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的同学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他们在茶园体验采摘,在酸汤车间近距离了解工艺流程与品质管理,在与村民的交谈中真切触摸到丹寨发展的脉搏。队员们普遍认识到,丹寨的发展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注脚。它不仅体现在茶叶和酸汤带动的产业振兴之中,更体现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青年就业等多元路径里,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务实探索与鲜活实践。这种“产业兴、文化融、社会稳、民心聚”的格局,正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础。
图 5茶园远景
从青山叠翠的马寨茶园,到酸汤飘香的千里苗疆,丹寨用茶与酸汤讲述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故事。而在这片土地上,中央民族大学“籽籽同心”实践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发展脉络,用思考凝练调研成果,用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对他们而言,丹寨的茶香与酸香交织出的,不只是产业兴旺的气象,更是民族团结的力量与青春逐梦的信念。正如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手记中所写:“在丹寨,我们看到的是基层乡村的奋进姿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活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