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昆山寻昆曲:青年大学生踏访里,为古艺续新脉

2025-08-12 16:21 来源:中教网    阅读 773
25
分享

为弘扬继承昆山昆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川,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赴昆山,开展文化寻访的社会实践团队活动。此次活动以实地调研为核心,队员们前去了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队员们在与昆曲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在此中感受六百年传承的文脉,也以青年视角探索着非遗传播的新路径,为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寻找切实可行的方向。

观昆曲画作,品经典审美与传播

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内,光线透过展窗形成柔和的光斑,队员们的寻访从这里正式开始。展厅中,一组组大幅昆曲画作摆在了最显眼的博物馆入口,《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的核心场景在笔墨间得以呈现。队员们首先驻足于两幅昆曲画作前,透过笔墨勾勒的人物群像,队员们《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的跌宕剧情所震撼,仿佛与戏中的人物灵魂相对,队员们站在画幅前借色彩与构图感受昆曲“以形写神”的审美特质。这种基于实地观察的思考,为后续策划多元推广活动提供了扎实的创意基础,也让队员们对“非遗传播需要多元载体”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在博物馆中对这些经典剧情片段的不断观察,队员们发现昆曲戏曲昆山戏曲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有是在舞台上的精彩展现,更有对经典剧情的高潮部分的描绘,给人一种更令人惊心动魄的震撼感。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是否不只是在舞台上展现,也可以是在绘画这种视觉体验上展现?或许是否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年轻人在日常中了解到昆曲进一步去观赏昆曲的舞台表演,感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选择去继承这种传统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博物馆里的昆曲画作 郑亦婷供图)

摹昆曲扮相,悟传承新思

带着对昆曲传播与审美表达的思考,队员们手持画板来到展品旁,开始专注临摹昆曲角色扮相。一笔一划间,他们细致捕捉每一个角色,服饰暗藏的身份密码——比如龙纹象征皇权、缠枝纹寓意吉祥,更琢磨姿态里的情绪表达:闺门旦的娇羞颔首、武生的挺拔亮相,皆是剧情的无声注脚。这这种实践让大家意识到传承并不一定是被动去继承熏陶,更要有一种主动感受并内心底的去继承这种文化精神,让古老的传统扮相在新的画笔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队员们感受到青年参与非遗传承,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在守正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

(图为社会实践人员专注临摹昆曲作品 郑亦婷供图)

这些观察与此后对社会人员的采访,让队员们对昆山昆曲这类知识获得了清晰的认知,为了此后对昆山昆曲这类传统戏曲的传播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知道真正的传承并不是把它复杂化,而是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青年群体可以发力的方向,利用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熟悉,然后对传统艺术设计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传播。

活动尾声,团队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前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不仅是实践瞬间,更彰显着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担当——他们既从画作与临摹中深挖昆曲的艺术基因,期待青年们下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灵魂相遇。

(图为社会实践人员前往昆山戏曲博物馆总结拍摄 郑亦婷供图)

返程途中,队员们也有深处感悟,真正的传承并不是把传统封存,而是让它融入在时代的血脉中,昆曲的六百年文脉需要在当代生活找到新的生长点与当下审美对话的同时要与过往的传统戏曲进行一个了解,学习与继承真正的传统昆山戏曲的本质。

此次昆山之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川,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埋下了传承的种子,队员们纷纷感慨,昆山昆曲的传统文化精神给了我们巨大启发,此后会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也会继续关注了解昆山戏曲。

在未来,实践团队将会用自己的青春力量让昆山昆曲这门古老艺术在时代中逐渐绽放自己的光彩。(撰稿:沈龙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