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双语课堂点燃民族娃多彩梦想 ——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赴云南漾濞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活动

2025-08-12 16:18 来源:中教网    阅读 5.9千
190
分享

中教网812日讯(通讯员:龙馨怡 刘星宏)2025年7月24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彝乡铸魂”中华文脉传承团一行师生,深入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团队以“筑梦童行,青春启航”为主题,精心设计了涵盖语言、音乐、美术、舞蹈四大板块的特色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为数十名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在实践中锤炼师范技能,厚植家国情怀。

双语教学助沟通,趣味游戏润童心

针对当地推普和儿童语言学习兴趣需求,“彝乡铸魂”队员们创新设计“语童行,普振兴”语言课堂。他们巧妙地将普通话与英语基础教学结合,以颜色词汇为切入点,创设生动情境。队员们耐心教授“黑、黄、红、白、蓝”等基础颜色的中英文表达。为巩固学习效果,队员们精心组织了“萝卜蹲”和“快乐传声”互动游戏。“萝卜蹲”游戏中,孩子们分组扮演不同颜色,在欢快的口令“white蹲 white蹲,white蹲完yellow蹲”中灵活反应,既强化了单词记忆,又锻炼了协作精神;“快乐传声”则考验团队默契,孩子们争分夺秒传递单词,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快乐传声”英语游戏。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文化浸润巧融合,乡土情怀植心间

语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桥梁。队员们将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入课堂,引导孩子们观察与表达:他们展示彝族服饰绚丽的黑底红纹黄饰,形容其“如彩虹般绚烂”;介绍白族服饰素雅的白蓝主调,比喻其“似蓝天白云般纯净”。结合云南盛开的山茶、杜鹃、蓝花楹,队员们引导孩子们用“红艳艳”、“粉嘟嘟”、“紫莹莹”等词汇描绘家乡美景——“山茶花像小朋友的笑脸”、“杜鹃花像手拉手做游戏”、“蓝花楹像紫色的葡萄雨”。孩子们在认识颜色的同时,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与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展示并讲解彝族服饰。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歌声嘹亮颂祖国,石榴籽紧聚同心

音乐课堂上,“齐唱祖国颂歌,共筑民族同心”的主题激荡人心。队员们深情讲述了《歌唱祖国》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王莘受五星红旗感召谱就经典,周总理亲自关心定稿,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在了解了歌曲承载的深厚爱国情感后,孩子们在队员们的带领下齐声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激昂旋律响彻教室。队员们借此契机,生动阐释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理念,让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意识在歌声中深深扎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音乐课上教唱《歌唱祖国》,孩子们认真学唱。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指尖艺趣识非遗,舞动童心传文脉

美术课堂上,“指尖筑梦,艺起童心”活动聚焦云南非遗瑰宝“瓦猫”。队员们通过趣味猜谜、视频展示和图片讲解,带领孩子们探索这一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彝族传统工艺。孩子们好奇地观察瓦猫独特的造型,惊叹于其承载的文化寓意,对本土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指尖的描绘也悄然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美术课上讲解彝族瓦猫文化。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共同绘画瓦猫。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舞蹈课堂同样精彩纷呈。队员们展示了彝族等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亲身示范简单舞步。孩子们在欢快的节奏中跟随模仿,尽情舞动。简单的肢体律动不仅释放了童真活力,更让他们初步感知到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艺术启蒙的种子悄然发芽。

图为孩子们自由创作瓦猫。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青春担当育新苗,实践砺行收获丰

此次支教活动是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课。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语言能力、艺术素养转化为服务乡村儿童的实际行动。他们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之窗、艺术之门,更在互动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祖国的热爱。

“看到孩子们从害羞不敢开口到踊跃参与游戏,准确读出单词,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队员王同学感慨道。指导老师李老师表示:“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双向成长。学生们在备课授课、与孩子们相处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认识,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这正是‘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共同歌唱《歌唱祖国》,并挥舞小红旗。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彝乡铸魂”团队的漾濞之行,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在彝乡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苍山西镇学生合影。通讯员 王文钰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