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传承千年智慧 创新非遗活力

2025-08-12 14:44 来源:中教网    阅读 697
23
分享

导语:

算珠轻响,智慧流淌。六月二十八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贯云川”实践团队赴江苏南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珠算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传承。团队成员通过随机采访、走访中国珠算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调研珠心算教育实践,亲身感受这一千年计算智慧的魅力,探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随机采访:年轻人眼中的珠算——是“老派”更是“潮派”

“提起珠算,第一反应就是老派!”在近日的街头采访中,多位“00后”市民坦言对珠算的刻板印象。但随着采访深入,这种认知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这项古老技艺不仅能锻炼思维、提升专注力,更能在潮流文化中焕发新生。

“以前觉得算盘是爷爷辈的‘古董’,直到看了珠心算大赛直播,选手们秒算复杂算式的样子简直像‘人脑计算机’!”大学生小林兴奋地说。心理学研究表明,珠算训练能同步激活左右脑,提升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这正是碎片化时代年轻人亟需的“深度思考能力”。

如何让珠算“破圈”?受访者纷纷支招:珠算潮流化:与国潮品牌联名推出算盘图案卫衣,开发“珠算节奏大师”音乐游戏; 珠算社交化:在短视频平台发起“算盘挑战赛”,用珠算解构流行歌曲节拍。

“珠算不该躺在博物馆里,而要成为年轻人酷炫的生活方式。”受访人王女士表示,今年将推出“珠算+”跨界计划,让千年智慧与街舞、说唱等青年文化碰撞出新火花。这场采访揭示了一个新趋势:当传统文化遇上创新表达,“老派”也能变身“潮派”。

千年珠算:从计算工具到文化瑰宝

走进中国珠算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长廊。馆内陈列的千余件算具,从汉代陶制算珠到明清紫檀镶玉算盘,再到现代电子算器,系统展现了珠算的发展历程。

“制作一把传统算盘,需经历选料、制框、凿孔、磨珠、组装、雕刻等12道工序。”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把清代黄铜算盘介绍,算盘框体采用榫卯结构,算珠需手工打磨至毫米级精度,纹饰雕刻更是融合了书法与绘画技艺。团队成员们驻足凝视,被工匠的极致匠心所震撼。

“珠算是中国第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采访中强调到,珠算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蕴含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例如,算盘上二珠与五珠的布局对应阴阳五行,口诀中的“三下五除二”则体现了化繁为简的东方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珠算发展历史 高佳供图

创新:珠心算让非遗“活”起来

如何让古老的珠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南通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我们从2012年起将珠心算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目前全市27所实验学校已实现一年级全覆盖。”南通市珠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这样介绍,学生通过“虚盘训练”将算具内化于心,形成“脑像图”计算能力。研究表明,珠心算训练可提升儿童记忆力30%以上,数学成绩平均提高15%。

“以赛促学”是南通模式的另一大特色。在国际珠心算大赛中,南通学子曾创造1分钟内完成100道三位数加减法的纪录,累计斩获3次世界冠军、6次全国冠军。

这种"非遗进校园"的模式已形成南通特色:在课程体系上,多所实验校构建"课堂+社团+赛事"三级培养机制,在师资建设中,博物馆专家与学校教师结对研发校本教材,开发AR珠算游戏、算具文创等衍生品实现了珠算创新化传承。 "想到孩子们打算盘时眼里的光,就知道传承有了希望。"团队成员王同学这样感叹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珠算传承人 王雨佳供图

青年担当:让文化薪火永续

“这次实践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团队队长高同学感慨道。从博物馆的古老算盘到课堂上的珠心算,从工匠的刻刀到VR眼镜里的数字影像,南通珠算的传承之路证明: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当千年的算珠声与当代青年的脚步声共鸣,文化自信的乐章必将更加恢宏。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南通珠算的文化价值。南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这种实践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范例,也为非遗研究贡献了宝贵经验。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通珠算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撰稿 李阅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