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探寻绳结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年大学生实践团队探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2025-08-12 16:1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779
26
分享

2025年7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绳结连古今,文脉续新篇”实践团队走进南京甘熙宅第博物馆,深耕金陵绳结这一非遗技艺并感受其蕴含的智慧与情怀。团队以实地探访为径,近距离体会这项延续千年的传统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探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所拍摄的南京绳结。通讯员 许欣然供图)

绳结历史:从实用到艺术的千年演进

绳结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从商周时期作为礼仪用具的简单绳结,到秦汉魏晋融入服饰与宗教的工艺雏形,再到唐宋时期全面渗透市井生活的民俗符号,直至明清发展至技艺巅峰,绳结始终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

在甘熙宅第博物馆的历史厅,实践团队通过文物与图文资料,系统了解了金陵绳结的发展脉络。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陶器上,留存着“平结”捆扎绳痕,证明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绳结实用雏形;西周青铜鼎上的“单结”纹饰,展现了早期绳结从实用向装饰的过渡;汉代“彩绘漆奁”上的彩色“盘长结”、南朝墓壁画中侍女腰间的“绶带结”,呈现了绳结技艺在材质、结型与用途上的突破。

(图为实践队所拍摄的南京绳结。通讯员 姚祥茹供图)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唐宋时期的金陵已是绳结工艺重要发源地,秦淮河畔曾有专门制作绳结的“结肆”,上元灯节“结彩为山,绳结如星”的盛况被载入《太平广记》等文献。明清时期,金陵绳结形成专业行会组织,“结彩行”“络子行”的匠人以金、银线编织出“龙凤呈祥结”“如意结”等复杂结型,工艺之精“甲于江南”,成为贵族与平民共同珍视的文化符号。

绳结作品:跨越时代的匠心之作

在博物馆的技艺厅,一件件精美的绳结作品吸引了实践团队成员:清代“龙凤呈祥”挂结以真丝金线编织,龙鳞凤羽栩栩如生;民国“秦淮灯影”系列结将绳结与灯具结合,夜间点燃后光影摇曳,再现“十里秦淮”繁华;当代“数字金陵”系列以绳结勾勒紫金山、中华门等地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别样火花。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绳武老师现场示范了基础“平结”的编织方法,讲解道:“大家看,这根线要先绕圈,再从中间穿过,力度要均匀,就像做人做事要张弛有度。”团队成员亲身实践,体会到其中对耐心与手眼协调的考验。随后,他们还观摩了“秦淮灯结”的完整制作流程,从选材、设计到打底、编框等步骤,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处理线头时,张老师用镊子精准隐藏余线,“线头如瑕疵,一点毁全结”的严谨态度,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张绳武老师表示:“绳结的魅力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它承载的情感。古人用同心结定情,用长命缕祈福,每一个结都是有温度的。现在年轻人愿意学、愿意传,这门手艺就有了未来。”他还展示了青年传承人李素开发的再生材料绳结,“传统不是守旧,我们用环保材料编‘循环结’,就是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

绳结内涵:民俗、艺术与哲学的交融

实践活动中,团队还深入博物馆的文化厅,了解绳结在民俗、艺术与哲学中的深层内涵。人生礼仪展区,红色“长命缕”寄托对新生儿的祝福,清代实物中银箔包裹的丝线与银铃,印证了“五色线驱邪”的古老信仰;婚礼用“同心结”无起点无终点,象征爱情永恒,甘熙家族旧藏的清代嫁妆结上,“囍”字银饰与红丝线相映,诉说着“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景。

岁时节日中的绳结同样丰富:春节门楣的“挂钱结”对应“五福临门”,端午的“五彩香囊结”内含艾草雄黄,中秋的“月亮结”与“玉兔结”寄托团圆之愿。团队成员在复原的清代春节场景中看到,甘熙宅第的大门悬挂着“大红灯笼结”,四周装饰“福字结”“寿字结”,年味浓厚。

绳结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也令人称奇。南唐李煜以“草结”喻离愁,清代袁枚用“一结一相思”写爱情;《红楼梦》中薛宝琴的“梅花络”、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披风上的“如意结”,将绳结意象融入剧情;南京皮影戏的“孙悟空”皮影,关节处用“活络结”连接,至今仍能灵活转动,展现了绳结的实用价值。

讲解员介绍,绳结的配色藏着阴阳五行的智慧,红色属火象征喜庆,黄色属土代表尊贵,青色属木寓意生机,白色属金象征纯洁,黑色属水代表神秘,五色交织体现了“相生相克”的平衡之道。而“盘长结”循环往复的结型,更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与佛教“卍”字符号、道教八卦文化相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深邃。

绳结传承:非遗保护的当代探索

实践活动最后,团队成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传承人召开座谈会,围绕“非遗传承的当代路径”展开热烈讨论。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甘熙宅第通过“抢救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已征集明清至民国绳结实物300余件,拍摄《金陵绳结技法大全》纪录片,还在中小学开设兴趣课,夫子庙小学的“小绳匠”社团多次获奖。

李素老师分享经历:“看到社区工坊里,老人通过编织绳结缓解记忆衰退,残疾人靠这门手艺实现就业,我觉得非遗传承不仅是文化责任,更是社会责任。”团队成员也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对绳结文化有了全新认识:“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能融入文创、融入生活,甚至走向国际。”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通讯员 韦昀轩供图)

活动结束时,团队成员共同编织了一幅“同心结”挂饰,象征对非遗传承的共同承诺。大家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有责任了解、保护、创新传统技艺,让绳结这样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正如张绳武老师所说:“绳结有形,传承无疆。只要我们愿意拿起这根线,千年文脉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了金陵绳结的技艺之美、文化之深,激发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相信在多方努力下,这根跨越千年的丝线,必将编织出更加璀璨的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供稿:展若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