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狗穿梭古祠,数字测绘让古建筑“活”起来
7月6日早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大西村的上梁宗祠前,一只银灰色的机器狗贴着青砖墙根灵活奔跑,激光点云在电脑屏幕上迅速拼合出三维模型。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匠承·筑安”团队的18名师生,正用RTK、全站仪、无人机与机器狗组成“空地一体”测绘矩阵,为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宗祠做“数字体检”。
“木梁虫蛀长度13.4厘米,墀头彩绘褪色面积0.8平方米……”带队教师唐宇韬一边记录,一边把数据同步上传至云端BIM平台。三天里,团队完成了上梁宗祠、大夫第、北帝阁等3处古建筑的高精度建模,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
测绘结束,师生与大西村村委共同揭牌“古建筑保护研学基地”。村支书梁泽建感慨:过去靠眼看手量,现在学生用科技给老宅子做‘CT’,我们保护更有底气。
白糤飘香舞狮跃,拜师非遗“做中学”
“蒸米、舂臼、切片、油炸,一步也急不得。”大西村白糤传承人梁婶话音未落,学生韦秋婷已把滚烫的糯米团摔进竹圈,白雾蒸腾。7月8日,团队兵分三路“拜师”:一组学舞狮,一组练武术,一组做白糤。
在铿锵鼓点里,狮头忽而腾挪、忽而低伏,学生黄焕明把狮头举过头顶,汗珠顺着下巴滴进狮颈。“舞狮讲究‘人狮合一’,腰马合一,脚下生根。”第七代传人梁远承师傅手把手纠正马步。
武术场同样热闹。学生黄展翔跟着师傅一招一式地练“四门拳”,木人桩被拍得“啪啪”作响。最香的是白糤组,金黄酥脆的成品刚出锅,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团队把100份白糤送到独居老人、儿童手中,92岁的梁奶奶咬下一口,笑得眯起了眼:还是那个味!
应急课堂进乡村:心肺复苏、灭火实操点亮村民安全技能
先喊再按,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7月10日,大西村的活动文化中心篮球场上,学生黄焕明跪在模拟人旁做示范,30多名村民围成一圈。“灭火器的使用口诀是‘提、拔、握、压’”学生黄展翔一边拿着灭火器,一边指导村民使用灭火器。当天,团队把篮球场变成“应急课堂”,心肺复苏、灭火器实操、反诈案例讲解轮番上阵。
科技启蒙新姿势:机器狗"走秀"乡村课堂
最吸睛的是机器狗“安安”。随着学生吴建凯亲自指导10岁的梁子豪操作手里遥控器,向小朋友们演示机器狗导航、避障等功能,增强其对科技应用的感知。
午后,师生拎着牛奶、纸巾走进脱贫户何惠英家,为她家斑驳的外墙重新批腻子、刷涂料。夕阳下,在新型材料—仿生纳米罩光漆加持下,一面崭新的墙体呈现在贫困户家中。
何惠英竖起大拇指:“大学生给墙穿上了‘新衣’,也把温暖画进了我们心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植根乡土中
7月12日傍晚,7天的行程在一场简朴的总结会上画上句号。师生共完成古建筑测绘3处、BIM模型2套、非遗短视频5条、安全宣讲2场、墙体彩绘80平方米。
“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榫卯,现在亲手量过、画过,才懂什么叫‘匠心’。”学生叶建平在笔记本上写下实践感悟。带队的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沈爱爱表示:“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非遗是活着的基因。我们要把专业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砖瓦’,让文化自信在青年心里生根。”
返程的大巴启动,车窗外,新刷的白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手机里,村民群还在不断弹出“下次再来”的表情包。车轮滚滚,青年与乡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撰稿:沈爱爱 黄玉馨 颜耀娟
审核:吴桂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