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4日讯(通讯员丁叶 揭成威)2025年7月,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带着青春的朝气与公益的热忱,奔赴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及相关企业,开展了一场富有温度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责任,传递社会关爱。
在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团成员们首先进行了深入参观学习。基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基地如何依托当地政策,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涵盖就业指导、创业帮扶、项目孵化、品牌打造等全方位支持服务。
在创业孵化展厅,负责人廖艳洁重点讲解了基地内富有特色的“非遗+传统技艺”残疾人创业项目。一件件凝聚智慧与心血的创业成果,让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受鼓舞。
实践团成员也借此机会,向基地负责人介绍了南宁理工学院正在推进的大学生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的整体情况和进展,并带来了自主创作的非遗苗族刺绣DIY体验包,邀请基地的残疾人朋友共同参与体验。在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的指导下,残疾人朋友们饶有兴致地亲手触摸绚丽的苗绣丝线,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位正在体验的聋哑学员,虽然无法言语,却通过专注的眼神和竖起的大拇指,表达了对活动的喜爱。这场跨越沟通障碍的指尖艺术互动,不仅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更让非遗技艺在亲身体验中焕发新的活力。
公益之心化为清凉关怀,青年行动彰显时代担当。体验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迅速行动,将一份份精心准备的定制“清凉礼包”亲手送到基地在岗残疾人的手中。这些满载着青年学子心意的礼包内容丰富实用:有甘甜解暑的西瓜、有消暑降温的冰激凌,还有精心挑选的防暑降温用品。
从物资的细心采购、分装,到现场的热情发放,实践团的同学们全程投入。当看到残疾人朋友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感受到的丝丝清凉时,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公益行动的价值所在。这不仅仅是一次物资的赠送,更是南理学子用双手传递社会温暖、展现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生动实践。
随后,实践团成员与基地负责人在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交流。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南宁理工学院社会公益学院的宗旨—以系统培育学生公益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致力于推动公益实践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为区域公益事业发展持续注入青年力量。
基地负责人廖艳洁则分享了其在助残领域的工作成果与未来规划。双方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群体进行了坦诚交流,并在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探索公益服务新路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未来将共同努力构建更有效的支持机制。
实践的第二站,团队走访参观南宁市残疾人事业服务协会会员单位——广西嗨驿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毕冬是一位杰出的残疾人创业者,2025年荣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他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在文化传播领域开辟了一片天地。毕冬热情接待了实践团,详细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从2016年发挥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创办“南宁市嗨站软陶工作室”,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实现年营业额破百万;到积极助残,招募多名残疾人(包括肢体残疾和聋哑人士)共同创业;再到2018年成立公司、创立“嗨站定制”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泥塑产品销往全球;直至2019年开设天猫旗舰店,业务持续壮大,营业额突破400万元,团队发展至20人。
实践团成员对毕冬进行了个人专访,聆听他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和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同学们被毕冬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习心得,就品牌推广、电商运营策略、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与毕冬进行了热烈探讨,积极为嗨驿站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青年智慧。
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深入助残服务一线,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他们不仅被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精湛技艺所震撼,更通过“清凉礼包”的温情传递、与自强模范的深度交流、以及对助残事业的建言献策,真切体会到了青年参与社会公益的价值与力量。从基地到企业,南理学子用真诚的关怀和务实的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他们汇聚的点点“微光”,正照亮残疾人朋友们的梦想之路,也为构建更加包容友爱的社会贡献着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