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西坡镇,一场以“七彩假期筑梦,科技非遗暖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正为乡村留守儿童的夏日时光注入别样色彩。“七彩绛心,童趣假期”服务队的队员们带着热情与创意,在此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活动,用双手编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童年记忆,用真心搭建起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温暖桥梁。
非遗课堂:指尖流转的文化传承
“老师,你看我的小兔子剪得像不像?”剪纸课上,三年级的闫永梅举着刚完成的作品,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红纸上,一只歪歪扭扭却憨态可掬的小兔子跃然眼前,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剪纸艺术。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他们手中变成了窗花、蝴蝶、福字,教室里满是剪刀开合的清脆声响与成功后的欢呼。
非遗文化的浸润,是此次活动的核心脉络。队员们精心设计了剪纸、香包、花灯、漆扇四门传统工艺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的温度。香包制作课上,队员们带来了艾草、薰衣草等天然香料,手把手教孩子们缝制布袋、填充香料。“这个香包要送给奶奶,她总说夏天蚊子多。”幼儿园的小朋友曹文轩捧着自己缝的香包认真地说。当一个个带着孩童体温的香包挂在教室里,艾草的清香与布料的芬芳交织,成了最动人的“乡土气息”。
花灯与漆扇课程则让孩子们在色彩中感受传统美学。队员们提前准备了竹篾、彩纸、颜料等材料,孩子们发挥想象,在灯笼上画满向日葵、星星和笑脸,在漆扇上涂抹出蓝天白云与乡间小路。当傍晚点亮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花灯,传统工艺的魅力在光影中悄然绽放。
心灵护航:种下梦想的种子
“如果把烦恼变成一个小动物,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在心理知识辅导课上,队员们用绘本故事和角色扮演,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情绪。正宁县的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队员们特意设计了“情绪小怪兽”“悄悄话信箱”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会识别愤怒、悲伤、快乐等情绪,并用画画、倾诉的方式释放压力。“以前我想妈妈的时候会偷偷哭,现在知道可以把想对她说的话写在纸上,放进信箱里。”一年级的张浩宇说,这个小小的信箱成了他与远方母亲的“秘密通道”。
“梦想职业畅聊”环节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望向世界的窗。队员们先分享了自己的专业与成长故事,再鼓励孩子们说出心中的梦想。“我想当个医生给爷爷治病!”“我要做老师,回来教村里的弟弟妹妹!”这些梦想就像种子,只要好好浇灌,一定会长大。
活力时光:阳光下的成长印记
户外活动则让孩子们在自然中释放天性。队员们组织了“两人三足”“袋鼠跳”“寻宝大冒险”等团队游戏,孩子们在奔跑中学会协作,在竞争中懂得谦让。“寻宝”游戏里,队员们把非遗小知识写在纸条上,藏在草丛、树后、石缝中,孩子们结成小组,一边寻找线索,一边抢答问题,原本安静的操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离别与约定:让温暖延续
离开时队员们也为每个孩子准备了“成长礼包”:里面有绘本、文具。我们,以后会定期分享非遗小知识和科学实验视频。实践虽然结束,但这份联结不会中断。
车窗外,孩子们挥着小手,直到身影变成远方的小点。队员们知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将科技与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更是让自己在乡村的土地上读懂了责任与成长。那些剪纸的红、香包的绿、花灯的亮,还有孩子们眼里的光,终将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记忆,而这份用匠心与爱心编织的温暖,也必将在岁月中慢慢发酵,照亮更多乡村孩童的童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