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5月28日讯(通讯员 王鸿)为深入推进徐州市课程教学深化改革项目《童心创美+:根植中国风的七彩至美课程实践》,实现镇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骨干教师业务素养,进一步健全“名师引领、全员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根据县发展中心培训部名师工作室活动计划安排,于5月27日在李集小学举行王鸿、李松叶名师工作室“童心创美+根植中国风的七彩至美课程实践”集中研修活动。
一、课堂展示:多元课型诠释教学魅力
在报告厅呈现4节语文精品课,涵盖低、中、高学段:
李集小学黄浩先老师执教的《黄继光》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生动刻画了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教师紧扣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语文要素,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黄继光的英雄气概;有感情朗读重点段落,学习动作、语言描写方法;感受革命英雄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目标既符合单元整体要求,又结合文本特点,为课堂教学指明清晰方向。课堂上让革命传统教育“有血有肉”,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
李集小学孙文老师执教《黄继光》:教师将课文梳理为“战前危急—请求任务—壮烈牺牲—战后胜利”四个模块。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小组合作,梳理黄继光的行动轨迹。例如,在研读“壮烈牺牲”段落时,教师聚焦“张开双臂”“猛扑”“堵住”等动词,直观感受英雄冲锋的决绝;通过对比删改前后的句子,体会“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中感叹号蕴含的震撼与崇敬,实现语言品析与情感体悟的双线推进。紧扣“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精神”,结合视频资料与朗读指导,再现英雄壮举,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
官山黄圩小学郭一鸣老师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毛岸英与父亲的家书、毛泽东晚年保存儿子遗物的照片等史料,辅助学生理解父子深情;通过动态标注突出文中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关键词句,强化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感知。同时,引入“毛岸英烈士墓”实景视频,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与现实场景结合,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课上朗读渲染深入人心。
睢城小学任静静老师执教的《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以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动物帮忙治虫为线索,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的食性特点,将科普知识与生动情节巧妙融合。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化识字、趣味互动贯穿课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童话语言的生动性,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
在实验室四节精彩纷呈的科学课聚焦“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以多元化教学形式激活课堂,展现了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李集小学李欣老师执教《美丽的化学变化》,本节课以中国传统手工艺“扎染”为切入点,将化学变化的抽象概念与传统文化美学巧妙结合。李欣老师带领学生分组尝试简易扎染实验,用白醋、小苏打等试剂进行“色彩创作”,在动手操作中理解酸碱反应与染色现象的关联。结合古代汉字“扎”字、“染”字意义的记载,探讨古代染色工艺中的化学智慧,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双向渗透。
李集小学曹颖老师执教《让资源再生》,本节课以“纸张再生”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原理与环保意义。曹颖老师首先展示古代造纸术流程动画,对比现代纸张生产与资源消耗数据,引发学生对“纸张浪费”的思考。学生分组完成“废旧纸张再生”实验,全程模拟传统造纸工艺,直观感受“废物变资源”的过程。强化“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王集小学马珍珍老师执教的《产生气体的变化》,以“陈塘关大火”故事为线索,创设趣味情境。马珍珍老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生成原理与性质。学生模拟“灭火现场”:用白醋与小苏打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尝试扑灭蜡烛火焰,在实验中理解“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的特性。以故事为载体的情境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抽象的气体性质知识转化为生动的“问题解决”过程,课堂氛围活跃,知识掌握扎实。
岚山小学经浩浩老师执教的《产生气体的变化》以“科学侦探社”为主题,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经浩浩老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特性。学生“证据收集”分组完成气体产生现象并记录“线索”。以“侦探推理”为主线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气体生成的科学规律。
二、评课研讨:思维碰撞优化教学路径
评课环节采用随机抽选模式,八位教师代表从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主体参与、“中国风元素与科学知识的融合度”、“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实验设计的创新性”等维度切入,肯定了授课教师在传统文化情境创设、跨学科整合等方面的亮点,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了务实的参考。
三、专题讲座:引领赋能专业成长
李集小学刘江《“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虽以科学为切入点,但“分层作业”“实践性作业”理念为语文作业创新提供借鉴。结合国际形势与国内现状,明确了科学教师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具体做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王集小学李松叶《攒课与磨课》:分享从“素材积累”到“细节打磨”的全流程经验,强调“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逻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通过攒课厚积薄发,通过磨课精益求精,最终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跨越。其核心价值在于强调“持续积累”与“深度反思”的重要性,对一线教师尤其是科学学科教师的备课、研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李集小学王鸿《童心创美+课程实践总结》: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了“文化浸润、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既符合国家“五育并举”政策导向,又贴近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其创新点在于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学科课程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在跨学科深度、科技应用细节及评价数据化方面优化,项目育人成效更具示范性。
菁华学校高红《聚焦思辨力:小学语文课堂中理性思维的建构与生长》:紧扣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以“情境—问题—资源”为支架,构建了小学语文理性思维培养的立体化模型。其创新点在于将抽象的思辨能力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环节,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指南。
四、活动成效与展望
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鲍燕指出: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的展示,更是一次“科学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赋能”的探索。本次活动实现了“课堂示范—研讨提升—理论赋能”的闭环,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本质;为工作室后续研究明确了方向。未来,工作室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让“根植中国风”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更多乡村课堂落地生根。
参会教师表示将以“童心创美+”理念为指引,在教学中探索“文化浸润”与“能力培养”的平衡点。未来工作室将持续开展跨学科教研,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七彩至美”课堂,推动镇村学校教学质量协同提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