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同学们从忙碌的运动会上走进了逸夫堂四层的大礼堂,在人群簇拥之中,他们望向了舞台,一场太原五中原创红色剧目将在这里上演。舞台下有同学在紧张地调试着灯光,舞台之上,同学们在最后一次重温这一部成型于一年之前的剧本,台侧导演与幕后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筹备。
晚7:20,这场1925年的史诗拉开了序幕。
剧情梗概一位青年,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找到正道?应当怎样想,才能悟出光明?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同样降临在了年华正好的桂子身上。1925年的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烽火狼烟。在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桂子接受了红色思想的洗礼后,也逐步踏上了革命的征程。然而,当五卅运动后,军阀残酷的镇压,家庭的支离破碎令他感到了绝望与迷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父亲、赵区长、陈连长等一众革命前辈的带领下,这个青年传承着革命的星火,从山西到广州,从江西到重庆,走过祖国的大半河山,在革命的道路上奔波着,在顽强的学习中成长着;在敌人的质疑中求真,在前辈的训导中思考,最终终于成为了一名铁骨铮铮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在生命的尽头,他为了人民与理想而牺牲,同时也为了未来与希望将思想传承了下去……
主创心声本场话剧圆满结束了,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其实那些不只是剧中场景的写照,更是我心灵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了不起!
首先我一定要感谢马伯冀同学,他为我剧本的严谨性操碎了心,赋予了这个剧本二次生命。感谢宋卉礼同学,她是我们大家的主心骨,这部剧如果少了她就不可能呱呱坠地,就不可能演出风格。感谢王弓炜祺同学,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经过她的打磨,有了她,剧里的人物才能真正走上台面。感谢刘乐妍同学,不辞劳苦,做好了幻灯片的切换、背景的选材等很多细碎但重要的事情。感谢在后台工作的所有同学,有了你们,场景才够栩栩如生。感谢所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对本剧的历史问题,郭素英老师多次与我和马伯骥进行沟通;对本剧的语言与舞台表演效果,张菁老师细致入微地进行修改。老师们见证了这个剧本、见证了这次表演从青涩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对本次剧作的公演,张嘉伟老师协调时间,安排地点,只为了这部剧作能快点儿与同学们见面。也感谢学校能够为本次剧目的公演提供大力的支持。
我更要感谢所有的演员。桂子的临场发挥将情感烘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桂子这个角色终于活了。赵区长几乎要把这个角色演得脱离了虚构,跃然于台上。她象征了那个时代女革命者的精神面貌与顽强的力量。槐花是这部剧中的弱势群体的代表,最终终于也走向了光明。张德龙将一个军阀手下兵痞的形象通过寥寥几句话就展现得淋漓尽致。杨慧清也演出了封建统治下一个政治联姻妇女的无奈与抗争。桂妈是旧社会底层妇女的代表,桂爸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一位进步工人的代表。他们都演出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精神风貌。若不是受限于台本,大家一定能演得更加出彩。陈连长,桂子最初的上级,最亲密的战友,与桂子在革命的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小丁是革命新的火种。他寄予了两代人的厚望,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奔波着。还有狱卒、军警、摊贩……演员不够了,就由现有的人员一人分饰多角,每个人在台下忙前忙后,光是换上一身又一身的衣服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活计。因此,每个人都了不起!感谢大家的海涵与理解,我真的十分感动。与大家合作真的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这是我青春年华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再次感谢大家!
——编剧 521班段泽儒
话剧结束,落幕的瞬间像是向自己的这场奇旅说了一句不愿说出的再见,幸而掌声雷动,也算最好的相遇。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我和我们的导演、编剧、演员们相识相知。在《桂子》剧组,我们像是未曾见过的老友,一切顺理成章而自然美好;我们认真排练,商讨每一处争议;我们耐心仔细,打磨每一处细节;我们全心付出,来自教学楼里各层各班的我们按时相会……太多美好的记忆,承载着奋斗与希望,承载着每一个人的心血。每一次掌声雷动,我都有热泪盈眶的冲动,我们不必多言辛苦,《桂子》就像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养大的小孩。因为剧本的深刻,我们才能把他雕琢成才,因为演员的精进,我们才能让他如此美好优秀。当我看到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上都迸发出自己对角色最深刻的理解时,我百感交集,我看到桂子(赵儒博)终于诠释出革命者从孩童到中年的蜕变,我看到桂妈(张民政)在吃人的时代里命运被裹挟的悲辛与苟活,我看到槐花(杨子曦)给桂子的支持与她个人的坚强与韧性,还有更多不那么正面的角色,张德隆(贾景博)、徐霆飞(成家麒)……没有你们对非正派角色更加复杂、成熟的内心的诠释,就没有这些饱满立体的角色的出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成功……感谢每一位演员,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观众,你们的一句鼓励、一句点评、一点认真,都令萤火汇成星河,令这段记忆不朽。再也没有这么美好的记忆,恰逢青春,感谢你们,感谢《桂子》,这是属于我们的无尽夏!
——导演 518班王弓炜祺
在《如愿》歌声将尽,《桂子》即将落幕之际,我心里百感交集,既有喜悦,又有欣慰,还有一点点的怅惘和不舍,有一种目送自己的孩子走向远方的感觉。最后定下角色的时候大概是今年3、4月份了,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去排练,时间上还是非常紧张的。坦率的讲,在正式演出前我对这个剧信心不大。但是同学们的水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演员们演出时相当收放自如,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比如桂子的演绎就成功体现了其从懵懂少年向革命战士转变的历程,作为“老一代”的桂子,我深知这其中的不易。还有张德隆、杨进兴的凶恶与痞子气、徐霆飞的阴险狡诈、槐花的深情、赵区长和桂爸的视死如归、小丁作为革命后浪的觉悟和对前辈的崇敬,以及其他演员每个人独特的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一个只有两句词的反动狱警,也令人印象深刻。台前的演员如此,幕后的工作者们也十分尽职尽责。调节灯光、寻找背景图片、设置背景音效……可以说没有他们在幕后的默默付出,就没有这部剧的成功公演。老师们为这部剧也付出良多,除了郭素英老师的历史指导之外,张菁老师、张嘉伟老师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大家的辛苦付出,就没有这部剧的成功公演。在此鸣谢!
——编剧 517班马伯骥
大家还记得29号的话剧,在最后的时候有一个忽明忽暗的情节吗?演出结束后有好多同学向我反映说:那背景一会儿有一会儿黑的,不太理解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我在这里从舞美设计的角度帮助大家理解一下。
首先,编剧在这里的设计是一个以这样的形式快速推进故事线的发展,体现桂子内心发生转变的关键节点,突出了革命一代代的传承。但是由于舞台设备有限,我们决定用切换背景和旁白解释的方式来表现。那个第一张背景是桂子与槐花多年前的初遇,是回忆,是欢笑。第二张背景是桂子和老乡因为卖苹果的事情发生了争执,陈连长对桂子进行了及时教育与开导,是思想上的转变。第三张是红军长征前夕,桂子与陈连长的分别,革命胜利后再相见,是承诺,是革命终会胜利的自信。第四张背景是一次游击战的前夕,桂子身为党员,身为团长,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第五张是新四军过江之前,桂子与槐花的话别,体现舍小家为大家,军民鱼水情。最后第六张也就是最后一张,是皖南事变,也是整个的结尾,桂子受伤被捕,为之后徐霆飞劝降桂子留下了伏笔。
——运营 515班刘乐妍
桂子说:
“旧社会的膝盖
长在地里
我叫桂子
‘跪’了一辈子”
我惊叹——
那些写在课本里的疼
被他们
演成了
会发芽的雷声
稚嫩的笔触竟长出撼人的心魂
你看啊——
那些被试卷掩埋的十几岁少年的青春
正在纸页的裂缝间
绽放成
最倔强的春
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原是看他们站在光里
笑得纯粹 拼得无畏
如风坦荡 扶摇直上
——指导老师 张菁
演员手记作为“桂子”的扮演者,百日以来我一直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样一个革命形象,编剧没有脸谱化地描写,而是呈现出一个立体化的、不断成长的角色,这足够真实、足够动人的叙述足够引起每个接触者的共鸣,而我只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员。桂子从曾经局限于模仿父亲,经过母亲被害死、赵区长的教育、在军队中的学习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期间有怀疑、有苦痛、有动摇,但是他都以沉着的思考挺了过来。桂子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必然依托于思考,他提醒我们,建设新世界的方法就藏在现在的每一件事里,而每件事都反映了社会的最深层需求。当我们深挖掘每件事背后的底层逻辑时,我们就会通过思考逐步探索出每个人心目中真理的驳影。也许这是管中窥豹,这会让我们怀疑,但我们始终坚信的是青年在走过每一块思考的碎片时会逐渐拼凑起未来的全貌,搭建起坚定的信仰。是的,在追求信仰的路上我们会怀疑,会遇到荆棘,但是思考之力会引领我们抒写逐梦的华章。
531 班赵儒博——饰桂子
出演这次话剧,和大家一起“回到1925”,演绎当时的革命故事,我无疑是激动的,荣幸的。初看剧本时,我被其中的台词朴实接地气而吸引,不禁发出“这是能说的吗?”的感叹。仔细阅读剧本后,其蕴含的内涵之深刻深深震撼了我——编剧的笔下,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剧组一开始对刘妈的安排是在表演时要说太原话,感觉很有意思,我萌生了参演的想法。作为一个小角色,虽然台词不多,但紧张还是一定的。临近正式表演的那几天,演员们在后台紧张地“复习”,每一个动作的表现、每一句台词的语气,都反复排演,每一个演员都旁若无人地练习……这样动人的画面烙印我心。最让我惊喜的是,每次演完自己开头的部分,继续看大家的表演时我总忍不住竖大拇指:“太像了,太贴合了!”在导演的安排下,每一个角色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老师的指导下,整个舞台都愈发熠熠生辉。即使过程中有挫折,我们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凭借那些更耀眼的部分,以及强悍的宣传,让最终呈现更上一层楼。前来观看我们表演的同学,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反应上,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虽然话剧有主演、助演,主角、配角,但是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小人物都有大力量,正是一位位不怕头破血流的革命先驱,让中国人从“跪着的”到“站起来”,他们用自己的血流成河,汇就了希望的曙光。感谢每一位参与到这部话剧中的同志,完成了这部看似不成熟但令观众打心底里佩服的非常成功的《桂子》的演绎!
540班王哲睿——饰刘妈
首先,真的十分感谢梦景话剧给我上台的机会。我出演的是剧中赵区长的角色。最开始设定这是一个男性角色,他是一个热血男儿的形象,有着坚定反抗的精神。因此桂子深受震撼,坚定了革命信念。这样一个角色对我来说其实挑战是很大的。但是从一遍遍读他的那段慷慨激昂的独白时,我感受到他不仅是在控诉那个黑暗的社会,更是在积极地寻找着自救的出路。在后续和编剧的讨论中,他提到一个对我很有启发的点,就是“革命的必要性”。这个人物之所以能引导桂子主动去找党,去革命,就是在这一点上解答了桂子的困惑。在最后上台时,我感到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在将这种情绪喊出来的。我认为我的表演还是没能把角色演绎得很到位的,但站在台上时,我真正感受到了身为革命者为了更光明的未来而选择牺牲自己的英勇。这是演绎中让我感触最深,也是受益最大的一点。
530班张钰婷——饰赵区长
作为话剧中“徐霆飞”饰演者,我认为这个角色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审讯桂子时看上去风光,可那也是用五代家业拼出来的少将,时代的悲剧与人物身份的相互交映,让人能更好的体会人们生活的不幸。再看审讯过程,将自己真正带入徐霆飞这个角色,方才真正体会到革命先烈的坚定意志,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艰难——只得跪着要饭,苟延残喘。身为当代新青年,我们仍需保留先烈的坚定意志,让过往的悲剧不再重演,以奋斗致敬热血,以行动续写华章。
536班成家麒——饰徐霆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