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点亮乡村教育之光: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的逐梦之路

2025-04-14 15:59 来源:中教网    阅读 3.7千
190
分享

中教网4月14日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乡村学校宛如璀璨星辰,散布于山水田园之间,默默为乡村孩子的成长铺就希望之路。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正是这样一颗熠熠生辉的教育之星,它扎根乡土,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梦想,在岁月的流转中书写着动人的教育诗篇。

一、厚植文化土壤,培育时代新人

踏入石牛镇小学校,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校园的宣传栏上,展示着学生们绘制的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手抄报,那一笔一划,勾勒出孩子们对先辈的敬仰;走廊墙壁挂着历代名人的励志故事,无声地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学校深知,文化是育人的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浸润在文化的滋养中。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不只是简单的队列集合,更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师生们庄严肃穆,国旗护卫队步伐整齐,国歌激昂奏响,校长结合时事热点、历史故事进行国旗下讲话,从长征精神到航天成就,从抗疫英雄到家乡变化,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课堂上,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平仄韵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思政老师讲述近现代史,让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激发强国之志。

二、精研教学之道,提升课堂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石牛镇小学校的老师们深谙此道。面对教材,他们反复钻研,挖掘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趣味与深度;面对学生,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数学组的老师们为了让枯燥的公式鲜活起来,自制教具,将抽象的几何图形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模型。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用三根木棍搭建简易帐篷,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理解其中原理。年轻的英语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引入英文歌曲、电影片段,举办英语角活动,让乡村孩子克服羞涩,开口说英语,教室里时常回荡着欢快的英文歌声。

学校还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尽管地处乡镇,条件有限,但老师们努力学习新技术。通过线上培训、专家远程指导,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技巧。如今,电子白板走进教室,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水,远程同步课堂让孩子们能与城市名校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知识盛宴,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多彩活动赋能,绽放青春风采

为打破乡村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精心策划一系列多彩活动。操场上,运动会热闹非凡,短跑选手如猎豹飞驰,长跑健儿坚韧不拔,拔河比赛中大家齐心协力,号子声、加油声交织一片,展现出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艺术教室里,绘画社团的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山水,从金黄的稻田到古朴的村落,色彩斑斓;书法社团的孩子挥毫泼墨,楷书端庄、行书流畅,传承中华书法神韵。音乐教室里,合唱团歌声悠扬,从经典民歌到流行金曲,余音绕梁;乐器小组的同学奏响古筝、二胡,演绎民族风情。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科技节上,学生们自制简易机器人、风力小车,在“科普大篷车”带来的虚拟现实体验设备前惊叹科技神奇,亲手操作无人机模型翱翔蓝天,眼中满是对未知的渴望,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四、凝聚多方合力,共筑成长港湾

石牛镇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倾心助力。当地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翻新教学楼,新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让校园旧貌换新颜;铺设塑胶跑道、购置体育器材,为孩子们提供良好运动环境。

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诚德致远科技集团定期捐赠图书、学习用品,为贫困学生送去助学金,让他们的求学之路不再艰难;电商企业助力学校打造特色农产品实践基地,学生参与种植、包装、销售,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锻炼综合能力。

志愿者团队也常来学校,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带来新颖的学科知识、趣味社团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用温暖陪伴填补亲情缺失,让孩子们笑容灿烂、内心坚强。

五、砥砺奋进前行,展望教育未来

展望未来,石牛镇小学校也面临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源流动带来一定冲击,教师队伍稳定与专业提升仍需持续发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困难从未阻挡前进的脚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打造更多乡土特色校本课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了解家乡中成长;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邀请教育名家到校讲学,搭建教师成长高速路;加强家校共育,利用网络平台让外出务工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形成教育合力。

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乡村孩子前行的路。在逐梦路上,它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多彩的活动、社会的支持,砥砺奋进,向着教育的光明未来大步迈进,持续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添砖加瓦,让希望之花在这片乡土绽放得更加绚烂。(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 王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