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4月14日讯在梓潼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人文风情的土地上,石牛镇小学校宛如一颗坚韧的种子,扎根乡土,冲破重重困难,茁壮成长,为乡村孩子们撑起一片知识的晴空,绽放出夺目的教育之光。
一、立足本土,文化润校厚底蕴
石牛镇小学校所处之地,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学校巧妙地将本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处脉络。校门口的文化墙,以浮雕形式展现石牛镇古老的传说与农耕传统,孩子们每天进出校门,仿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先辈们勤劳质朴的精神悄然印入心间。
走进校园,教学楼走廊变身文化长廊,悬挂着学生们在“探寻家乡”实践活动中的作品,有绘制精美的石牛镇地图,标注出著名的历史遗迹、特色农产品产地;还有采访长辈后整理的民间故事集,那些口口相传的奇闻轶事在文字间鲜活起来。学校的校本课程更是深挖本土资源,“石牛民俗研究”课上,师生一同探究传统节日里独特的庆祝方式、民间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如制作梓潼酥饼,从和面、包馅到烘焙,学生亲身体验,领悟传统技艺的精髓,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让乡土文化的根在幼小的心灵中扎得更深。
二、德能并重,师资领航促成长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石牛镇小学校的老师们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默默耕耘。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师德培训,分享老一辈乡村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故事,激励年轻教师传承教育情怀。
在教学技能提升上,校内教研氛围浓厚。每周的学科组研讨,教师们针对教学难点各抒己见,共同打磨优质教案。语文组为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集思广益创设“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课文赏析引导写作方法,课后布置特色写作任务,如描写校园一角的四季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校还积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县城骨干教师入校指导,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学习前沿教育理念。青年教师王老师参加完信息化教学培训后,将多媒体动画巧妙融入数学课堂,把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呈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增,成绩显著提升,这正是师资队伍奋进带来的教育红利。
三、因材施教,多元课堂启智慧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石牛镇小学校力求让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面对乡村孩子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兴趣爱好,分层教学与特色课程双管齐下。
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老师们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设计课堂提问,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得饱、吃得好”。英语课堂上,为提升口语表达,设立“英语小超市”情境模拟活动,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店员,用英语交流购物,既有趣又实用。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发展特色课程,科技馆里,“小小发明家”社团热火朝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电动风扇,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原理;音乐教室里,“天籁之音”合唱团用清澈歌声传唱经典民歌,传承乡土音乐基因;操场上,武术社团虎虎生威,孩子们一招一式尽显精气神,既强身健体又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多元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知识与兴趣的大门。
四、家校共育,携手同行聚合力
乡村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石牛镇小学校深知此理,搭建起家校沟通的坚固桥梁。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再是单纯的成绩汇报,而是分享教育经验、共商孩子成长问题的温馨聚会。班主任会介绍亲子阅读的方法,鼓励家长在家营造阅读氛围;学科老师讲解如何辅导作业,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学校还组织亲子活动,亲子运动会上,家长和孩子携手并肩,在接力赛跑、两人三足等项目中默契配合,欢声笑语回荡校园,拉近亲子关系。同时,利用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对于留守儿童,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定期与监护人沟通,从生活照料到心理疏导全方位关注,让孩子感受温暖,家校共育合力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五、直面挑战,未来可期踏征程
不可否认,石牛镇小学校在前行路上有着诸多挑战。生源的逐年波动考验着学校的招生策略与教育吸引力;有限的教育经费使教学设施更新换代相对缓慢,难以迅速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教师队伍虽奋进,但人才流失风险犹存,优秀教师的引进也面临竞争压力。
然而,困难没有磨灭学校的斗志。面对生源问题,学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线上展示校园精彩活动、教学成果,线下举办校园开放日,吸引周边乡镇生源;积极争取社会捐赠与政府资金支持,逐步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新建数字化实验室,提升硬件水平;在师资稳定与引进上,进一步优化教师福利待遇,提供更多晋升机会与发展空间,让教师安心扎根乡村。
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就像一位坚毅的行者,背负着乡村孩子的希望,在教育的崎岖道路上,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良的师资、多元的课堂、紧密的家校合作,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前行,它必将持续书写乡村教育的壮丽篇章,让知识之花在这片乡土绚丽绽放。(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 崔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