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本溪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必备品质

2023-11-20 11:18 来源:本溪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于祥宝   阅读 1.8万
74
分享

 热爱孩子,似乎不是什么新鲜独特的观点,但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也不过时,在当下更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当下,教育改革持续发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讲座、报告、考察、论文、论坛如雨后春笋,所有这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孩子。

 从空间角度看,今天的中国,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共时性存在。从时间角度看,中国正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加速转型。在大时代的浪潮中,教师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一样,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工作节奏普遍加快。除了完成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课后辅导,还有各种学习、打卡、填表、申报,以及各种非教学性任务,经常是疲于应付,疲惫不堪,因此很容易忽略教室里的学生。当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重复单一的工作;当你被繁琐的事务和刚性的考核裹挟;当你感觉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当你真心付出却遭到他人的误解时,还能守护初心,内心柔软,热爱孩子吗?其实不容易。
 我们都知: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叫热爱?
 

从现实来说,如果连应试成绩也提高不了,肯定不是爱。但是,如果“目中无人”,仅仅是关注知识和分数,也不是真正热爱孩子。热爱孩子的老师不仅能传授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还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热爱孩子的老师,能用慈爱之心对待儿童——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爱孩子的分数和成绩),能用悲悯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特别是“问题学生”和“后进生”。热爱孩子,就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学习习惯,还重视孩子的道德人格、身心健康等。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当下,还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热爱孩子的老师,不仅仅是精通专业知识,帮助考试升学的“经师”,还要努力成为润己泽人,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心灵成长的“人师”。说到热爱孩子的老师,脑海里就想起丰子恺笔下的李叔同。丰子恺得知老师李叔同去世后,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描述李叔同最大的特点——认真。在李叔同上音乐课时,有同学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李叔同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丰子恺在文章结尾写道:“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如李叔同这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行为世范的老师,就不仅是授业解惑的经师,还是启迪生命的人师,是热爱学生的老师。

热爱孩子的老师,能平等对待孩子,而不总是居高临下;能真正尊重孩子,不把孩子当做炫耀的工具或者连累自己的麻烦。热爱孩子,就不是让孩子成为你心目中的样子,而是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教师不是缺乏热爱孩子的情感,而是缺乏热爱孩子的能力。现实中的例子提醒我们,如果父母和老师缺乏爱孩子的能力,即使是神童,也能培养成普通人,甚至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人。因此,要拥有热爱孩子的能力,就需要热爱学习,专业学习,终身学习。

热爱孩子的老师,不是政策文件的机械执行者,而是热爱学习、主动创新的探索者;不仅是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操作者,还是带着实践智慧引领政策的研究者;不仅是转授学科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激活学科知识魅力的发掘者。当下的校园,承载着许多功能:政府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家长的诉求与育人的使命相互交织,升学应试的刚需与核心素养的迫切将长期共存,传统观念与最新理念持续碰撞,守正与创新相互交融,理想与现实交相激荡。在时代波潮汹涌浪潮的大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一方面要在追求、兴趣、责任、能力等多种因素中找到平衡,以安放自己的身体与灵魂。越是如此,越是需要重新思考并守护教育中这个最基础的、最根本的要素——热爱孩子。

一段时间,热爱孩子的榜样老师往往以“悲情者”的形象被宣传。他们的工作环境是简陋的,生活辛苦而清贫,精神无私而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学生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为了工作不顾自己的身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常用而典型的描述。但在今天,热爱孩子的老师不应是一味消耗自我生命的“人梯”,而应是立己达人、成就自我、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者”,不应是听任外部环境摆布的被动生存者,而是主动进取、内驱发展,铸就生命传奇的谱写者。他们是追求理想教育的教师,致力于研究创造的教师,身心统一完整的教师。热爱孩子的老师,用仁爱、勇气和信念,把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生命编织在一起,让学生因遇到我们而增加幸福,我们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也因此而彰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