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天津科技大学“倾听乡音,情暖乡土” 实践团深耕多地,以推普实践续写振兴篇章

2025-09-04 11:39 来源:中教网  牟弘   阅读 4.0万
分享

中教网9月4日讯(通讯员 牟弘 李文滢 吴浩然 马敬涵)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浪潮中,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倾听乡音,情暖乡土”实践团怀揣赤子之心,于7月5日至8月20日,分批次奔赴中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乡树台村、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谷北村,以及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滨海新区小王庄镇,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等地,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统筹规划、多点联动,在各地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以“普通话打通沟通壁垒、连接文化脉络、赋能乡村发展”为抓手,将规范语言融入乡土大地,用青春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问需溯源 —— 调研察语情,精准定方向

“方言隔阂阻发展,规范语言破壁垒。”实践团深知精准推普始于精准认知。在中西部地区的树台村、谷北村,以及胡连庄村、滦州西灰山村、小王庄镇等地深入走访中,成员们真切触摸到乡村语言使用的痛点与需求。滦州西灰山村书记黄江川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乡村的共性难题:“村里老人多,方言重,跟外地来的医生、商户交流费劲;年轻人出去打工,普通话不标准找工作都受影响;孩子们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就变回方言,表达能力上不去。”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乡村在普通话应用、分层推广以及语言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同时,成员在走访中也清晰感受到,如何让普通话与文化传承、农业科技学习相结合,同样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课题。

▲图为实践团及指导老师与大邱庄镇共建座谈会 

实践团联合指导老师经研讨调研,确定老年人沟通弱、青少年语言环境缺失、方言阻碍文化传播三大痛点,以适老培训、趣味课堂、双语转化为行动方向,并结合不同乡村特点推行差异化推普:树台村侧重青少年普话与汉字教学,谷北村覆盖老幼学习需求,西灰山村开展日常及防诈骗普话培训,胡连庄村设科学与表达融合课,小王庄镇聚焦传统技艺普话解说等等。同时,8月15日,实践团还在宁夏铁东村以主题宣讲形式响应推普号召,进一步扩大推普覆盖面,形成多地联动、精准发力的推普格局。此次调研服务为精准推普奠基,让规范语言扎根乡土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开展推普主题宣讲 

语基夯实 —— 多群体覆盖,全方位普及

实践团聚焦不同年龄段群体需求,在中西部多地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规范语言普及活动。在树台村,志愿者从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基础概念、发展历史等五个维度,为暑期自习儿童开展教学以建立规范语言认知;在谷北村,针对小朋友开设“普通话基础课”,通过汉字写拼读训练帮其掌握标准拼音与普通话;在宁夏铁东村,以“全面认知+趣味互动”模式向村民宣讲普通话知识,还针对老年人群体,结合其语言习惯与学习特点开展日常交流高频词汇及场景教学。

同时,实践团联动各地教育部门深化推普成效,结合树台村教学规划与学生特点打造适配乡村青少年的特色普通话教案,依据谷北村教学需求与学生语言水平数据优化课程形成特色教案,将铁东村宣讲的实用内容与互动形式整理为特色推广教案,这些教案分别为当地学校教学、推动普通话与乡村基础教育融合、助力乡村常态化推普提供支持,最终实现全年龄段覆盖,营造出“说普通话,用文明语”的浓厚氛围,为不同群体筑牢语言基础 。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谷北村对儿童进行汉字书写指导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乡树台村为小朋友们讲解普通话与规范汉字

语通民安 —— 普语强技能,沟通筑安康

“规范语言防陷阱,清晰表达护平安。” 面对调研中凸显的乡村语言沟通短板与安全需求,实践团双管齐下。在胡连庄村,结合当地村庄青壮年外流、老人儿童居多的实际情况,实践团开设 “应急用语普通话课堂”,教村民用标准语言描述中暑、溺水等突发状况,并模拟拨打急救电话场景,让村民和青少年掌握 “症状描述、地址说明、需求表达” 等关键沟通技能。村民王大娘学完后笑着说:“以前真出事了说不清在哪儿、啥情况,现在知道咋说了,心里踏实多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和村民们开展应急用语普通话培训

在滦州西灰山村,针对老人因方言导致 “听不清政策、说不清需求、易被诈骗” 的困境,团队成员用 “方言对照普通话” 的方式揭露各类诈骗话术:将 “冒充亲属借钱”“虚假投资” 等诈骗套路翻译成村民熟悉的方言场景,再转化为规范的普通话警示语。黄江川书记在一旁补充:“前阵子就有老人因说不清事情经过差点被骗,你们这样教太实用了!” 同时,团队利用 AI 技术制作 “生活场景普通话动画”,演示就医问诊、社保办理等场景的规范表达,让专业内容通俗易懂。实践团成员解释:“用动画演出来、用普语讲清楚,老人记得牢,沟通不犯愁。” 有效打通了乡村安全沟通的 “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们开展防诈骗用语与生活沟通普通话宣讲

依托人工智能专业优势,实践团与滦州市永安堂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回应 “乡村药房医患沟通不畅” 的难题,计划开发 “方言 - 普通话医药术语翻译手册”,为后续智慧语言服务项目落地搭建平台。该项目旨在通过标准化语言规范药品咨询、用药指导流程,为破解乡村医疗沟通 “卡脖子” 难题提供语言方案,切实以 “语” 力守护村民健康福祉,筑牢乡村振兴的沟通基石。

▲图为实践团在滦州市永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后的合影

言启智农 —— 普语传科技,实践育情怀

“科学术语说清楚,现代农业学得会。”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是传播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围绕乡村青少年科学启蒙薄弱、对现代农业科技认知不足的情况,团队结合乡村青少年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精心设计 “普通话 + 现代农业” 科普课程,用规范语言讲解智能大棚、智慧灌溉等科技原理,通过 “术语解释 + 操作演示 + 口语表达” 三步教学法,让孩子们既能听懂,又能说清;同时联动树台村、谷北村等中西部地区乡村的教育部门,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梳理成“普通话+农业科技”特色教案,助力乡村学校开展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科技语言教学 。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科普现代农业科技 

在胡连庄村调研本地科技企业、小王庄镇探访现代农业模式,以及中西部树台村、谷北村了解农业生产实际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用普通话向村民介绍智能设备的操作术语,纠正 “土话表述” 可能导致的操作误差。在静海区云峰农业科技园,成员们挽袖下田,一边参与农作物采摘、瓜果套袋等农事劳作,一边开展 “田间普通话” 实践:教村民用规范语言描述作物生长状态、讲解种植技巧,编制《农业生产常用普通话手册》。汗水浸透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村民感受到普通话在科技学习中的实用价值,更培育了团队成员 “以语传技、以技兴农” 的深厚情怀。这种 “语言工具” 与 “科技知识” 的结合,极大激发了成员们未来用普通话推广智慧农业技术的使命担当,立志以 “语言桥梁” 连接乡村与现代农业的 “广阔天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新农人在农业科技园田间普通话实践合影 

语续文脉 —— 普语活非遗,匠心润人心

“非遗故事讲明白,传统文化传下去。”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普通话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着眼冀东地秧歌因方言讲解导致传播范围窄的传承困境,实践团专程拜访冀东地秧歌(滦州地秧歌)省级传承人刘永建、县级传承人张艳波,并参观了地秧歌收藏馆。“以前教秧歌,全靠方言口诀,外乡人听不懂、学不会。” 刘永建老师感慨道。实践团与传承人合作,将 “妞、擓、丑、公子” 等行当的方言解说转化为普通话讲解,并录制 “动作要领 + 历史背景” 的双语教学视频。张艳波老师亲身示范后笑着说:“用普通话说清楚,你们年轻人学得快,这手艺才能传得远!” 队员们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规范解说方式,更深刻感受到 “语言通,则文化兴” 的道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冀东地秧歌非遗传承人 

实践团随后走进滦州市响嘡街道研山小学,将非遗传承宣讲搬进课堂。团队生动讲述冀东地秧歌起源,解析“妞、擓、丑、公子”行当特色,演示经典动作,赏析唢呐韵律。孩子们在听起源、学动作、赏韵律中触摸地秧歌文化基因,燃起非遗兴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讲解冀东地秧歌非遗文化以及合影 

在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圣美园党群服务中心的非遗剪纸课堂更显温情:从南北剪纸流派赏析到《百蝶图》、《五谷丰登》等经典纹样展示,再到手把手教学剪制纸花,50 余名孩子在剪纸创作中触摸中华文化肌理,童真笑脸与纸花相映,让非遗种子悄然扎根。成员说:“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非遗传承有希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们做剪纸 

赣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红井、兴国将军园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宣讲中,志愿者摒弃生硬的理论说教,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将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情、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在瑞金红井旁,重温“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厚情谊;在兴国将军园,再现将军们舍家报国的感人瞬间。实践团成员说:“让大家用普通话讲文化故事、传红色精神,既是学语言,也是守根脉。”实践团以行动证明,当文化传承遇上规范语言,必能在新时代的乡村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赣州红色文化区用普通话讲解红色故事

从西部树台村的青少年基础教学到谷北村的老幼精准覆盖,从中部铁东村的氛围营造到赣州的红色文化传播,再到天津科技大学实践团的 “语言 + 健康 + 非遗 + 科技” 融合实践,多地推普行动形成合力,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 “隐形桥梁”。实践团负责人牟弘表示,团队将深化融合路径,联合永安堂医药推进 “医药用语规范手册” 落地,依托学校资源举办 “乡村普通话文化节”,邀请更多师生、企业参与。未来,各地将继续携手,让规范语言在乡土大地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让梦想在沟通无阻中绽放,让希望在语言相通中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