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军事社团“戎光薪传”实践队赴湖北省宜昌市,开展以“探寻宜昌红色印记,践行青年时代担当”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七天里,队员们以实地走访、历史学习、志愿服务为笔,在红色土地上书写青春感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以史为鉴,叩问初心
实践首站,队员们踏入庄严肃穆的宜昌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带有战时痕迹的军装、锈蚀的兵器以及字迹已略显模糊的战地书信等实物史料。路梅娟和姜琳洁两位队员担任讲解员,在队员们的深情讲解中,宜昌保卫战的浴血抵抗、鄂西会战的壮烈牺牲徐徐铺展。尤其令人动容的是,许多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余岁,与队员们年纪相仿。这种跨越生死的对话,让青年一代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山河无恙,英雄不朽”的真谛。

图中地点为宜昌革命纪念馆
对话英雄,传承薪火
7月3日,实践队专程走访了夷陵区两位抗战老兵——黄开元与刘德武。九十高龄的黄开元曾服役于志愿军22师204团,负责指挥“喀秋莎”火箭炮的弹药调配。他语气坚毅、目光炯炯地回忆:“每发炮弹价值四两黄金,作战部署容不得半点差错!”字字铿锵,仿佛仍置身于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队员们肃立在侧,无不被老人那股穿越时空的忠诚与坚定深深震撼。

图中黄开元老人在讲述他的经历
随后,团队探望了一等功臣刘德武。老人不仅在边境承担排雷爆破任务,还以象棋模拟“分段泡沫爆破法”,细致讲解精准控药的技术精髓。他谆谆告诫队员:“为人民服务,得有真本事,不努力就是空谈。”这句朴实却沉重的话语,重重敲进每个人心里,队员李梦洁事后感慨:“那一刻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担当。”退伍后,刘德武在银行屡创佳绩,退休后又连任小区业委会主任十六年,始终服务在一线。他以一生坚守,诠释了何谓“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也让年轻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信仰与奉献的力量。

图中刘德武老人在讲述他的经历
多元实践,躬身力行
此外,实践队有序参观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在锈迹斑斑的船锚雕塑前整齐列队、肃立默哀,深切缅怀为抗战牺牲的船工。在宜昌博物馆近代展厅,队员们担任志愿讲解员,依据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系统讲述川汉铁路保路运动与宜昌大撤退的史实脉络与历史意义。在809军工厂旧址,团队参与防毒面具使用及军工器械实操体验,通过亲身接触历史实物与模拟操作,深化对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队员们对红色历史的认知维度,强化了实践教育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图中地点为809军工厂旧址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堂深刻的思政教育课,也是一次扎实的精神锤炼。通过每日总结与交流,队员们深化了对历史的理解,坚定了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正如《左传》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戎光薪传”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挖掘和传播红色文化,把实践中汲取的宝贵精神力量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征程中彰显青年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接力传承中焕发永恒光芒。(通讯作者:马铭)

图中地点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