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高校看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上海高校师生团队调研快递面单隐私保护方案

2025-08-29 13:13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0.3万
分享

近日,由上海两名高校教师指导、几名法学生自发组建的“隐护先锋”调研团队,以快递寄递场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从校园快递驿站切入展开实地调查与追踪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全国多地快递站点的调研发现,几乎每5件快递中就有2件的快递面单不符合《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GB/T 41833-2022)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要求,快递面单“裸奔”现象亟待重视,大学生及普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调研缘起:一次寄件经历引发的关注,面单隐私风险不容忽视​

“隐护先锋”团队的此次调研,源于团队成员陆恒(化名)的一次寄件经历与后续观察。此前,陆恒因需寄出多个快递,在自家附近快递驿站寄件时,虽在下单时勾选了“隐私面单”选项,但等待支付运费期间,他发现刚贴好面单的包裹上,自己与收件人的姓名、手机号、详细住址等个人信息均完整暴露。这让他联想到此前接到的骚扰短信——对方不仅能准确联系到他的真实手机号,还知晓其购买的具体商品名称。​

此后,陆恒对自己网购商品的快递面单进行观察,发现涵盖不同快递公司的快递中,仅少部分顺丰包裹基本落实隐私保护要求,绝大多数面单隐私保护存在漏洞,部分面单虽未在打印字体中暴露收件人个人信息,派送人员却用加粗深色记号笔将收件人手机号或户室号标记在面单上。​

随着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快递服务已成为大众生活必需品,未脱敏的快递面单也存在多年。近年来,因面单信息泄露引发的诈骗、骚扰、诽谤等事件频发,相关部门虽出台国家标准进行规制,但要扭转“裸奔”面单普遍存在的现状,仍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隐护先锋”团队启动了此次调研。​

调研从团队成员所在高校的快递驿站起步,逐步延伸至全国多地快递站点。最终发现,不合标面单问题多样,或未隐藏收寄件人名中的汉字,或未隐藏手机号中间几位,或未隐藏地址中的户室号码,更有甚者个人信息完全“全裸”,直接违背GB/T 41833-2022国家标准对快递面单隐私保护的明确要求。​

公众认知:超八成受访者觉面单隐私保护不足,维权意识待提升​

为了解普通消费者对快递面单信息“裸奔”的认知情况,“隐护先锋”调研团队同步开展了针对社会面普通快递服务消费者的问卷调研,共收集有效样本1036份,涵盖各年龄段人群。​

调研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受访者平均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快递服务,但在隐私面单认知与使用上,仅有14.86%的受访者比较了解并经常使用隐私面单,绝大多数受访者很少主动使用,甚至不太听说过隐私面单的概念。​

在风险关注度方面,仅33.11%的受访者特别关注快递面单个人信息泄露风险,47.97%的受访者认为该风险不太严重,12.16%的人觉得风险不大,还有6.76%的人完全未关注过这一风险,公众对快递面单隐私风险的整体认识明显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认知不足,但在取件倾向选择上,仅12.84%的人认为“取件效率”绝对至上;28.38%的受访者愿牺牲一定效率以隐藏个人信息、保障隐私;58.78%的人希望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取件效率,可见公众对隐私保护存在实际需求。​

针对当前快递面单隐私信息隐藏范围,仅 16.89%的受访者认为 “足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58.78%的受访者认为仍有提升空间,24.32%的受访者对面单隐私泄露担心较为严重,超八成受访者对当前快递面单隐私保护现状不满。

维权意识方面,47.97%的受访者表示 “觉得麻烦,除非造成严重后果否则不会主动维权”;27.03%的受访者会先与快递公司沟通协商;仅15.54%的受访者“一旦发现泄露会立即采取法律手段维权”;9.46%的人不知如何维权或觉得维权成本太高,甚至未意识到快递环节可能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整体来看,多数受访者在快递隐私遭受侵犯时,维权主动性明显不足。​

为改善公众认知现状,“隐护先锋”团队已制作图文宣传手册,从隐私面单的作用、法律依据,到面单用后处理方式、遇到泄露风险的解决方案等方面,以清晰易懂的形式向大众普及快递面单隐私保护知识。​

多方发力:立法、企业、平台、社会协同,筑牢面单隐私“防护网”​

如何破解快递面单隐私保护难题,保障大学生及普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护先锋”调研团队结合调研结果,提出需多主体协同、多维度发力的保护方案。​

落实立法与国标,强化监管执法​

GB/T 41833-2022国家标准已明确要求,快递面单“收寄件人姓名应隐藏1个汉字以上,联系电话应隐藏6位以上,地址应隐藏单元户室号”,但目前标准落地效果不佳。同时,《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虽明确个人信息使用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却因缺乏细化执行标准,导致责任与权利界定模糊。​

对此,团队建议各监管机关各司其职,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邮政管理局需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快递企业日常监管与年度考核核心指标,通过定期抽查快递网点、核查系统后台数据、溯源用户投诉等方式,检查企业是否按要求提供隐私面单服务、内部信息分级查看制度是否落实、信息存储与销毁流程是否合规,对未达标企业依法采取限期整改、罚款、暂停业务等处罚;网信部门需针对传统快递行业用户信息处理提出适配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明确快递企业寄递系统、用户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加密、访问日志留存、漏洞修复等技术标准,要求企业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并报备;检察机关可适时发起快递行业个人信息治理专项,对监管部门不履职行为及快递企业失职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督促企业履责,推动平台引导​

快递企业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关键主体,需主动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处理个人信息,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安全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切实向寄递服务使用者提供隐私面单服务,并严格执行内部系统个人信息分级查看制度。​

寄递小程序及大型网络购物平台则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 “用户友好型” 隐私保护指引,提供隐私面单默认勾选服务,确保用户在寄递全流程中能便捷选择隐私面单服务,避免因“不主动提及、不引导使用”导致隐私面单沦为 “可选可不选”的边缘服务。​

加强宣传教育,吸纳社会监督​

在宣传教育层面,需加大法律宣传与教育力度,通过投放公益广告、组织普法专家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推动形成重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的社会氛围。

团队制作的普法宣传册​

社会监督方面,应搭建便捷高效的公众参与渠道,建立专门的行业公众举报与监督平台,简化举报流程,确保公众遇到快递隐私风险问题时能快速反馈并获得回应;鼓励媒体对行业内侵犯个人隐私的典型事件进行客观曝光与深度报道,通过案例解读让公众直观认识信息泄露危害,引发社会层面关注与讨论,逐步凝聚“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共识;同时强化第三方监督与舆论引导作用,邀请独立第三方机构或领域专家,对快递企业隐私保护措施开展定期核查,重点关注信息加密技术是否达标、用户授权流程是否规范、数据销毁机制是否完善等,核查结果向社会公开,为公众选择合规快递企业提供参考,最终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行业良性发展态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