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以语为桥连乡野,同心共筑振兴梦——陕西理工大学聚力推普·声动乡野实践团赴南郑区开展实践活动

2025-08-26 19:54 来源:中教网  牛徐梦想 刘宗瑜   阅读 9.8千
319
分享

7月11日,陕西理工大学聚力推普·声动乡野实践团前往汉中市南郑区两河镇,开展为期6天的普通话推广与调研活动,在这里书写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支由师生组成的青春力量深入田间地头与乡村课堂,以调研为基、以实践为桥,在秦巴山区书写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以普通话推广为支点,探寻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乡村发展的新可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中,架起一座连通乡土与时代的“心桥”。

方音为根 普语为翼

在三门村小学,实践团以“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为起点,将拼音教学转化为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成员们带领孩子们从《三字经》的启蒙诵读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咏唱,用标准普通话串联中华文脉。此外,实践团运用“柔性推普”策略,通过绕口令擂台赛、方言与普通话“互译游戏”、情景剧排练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自然接纳普通话。一位扎着小辫的女孩在课间坦言:“虽然和同学玩说方言更顺口,但老师的普通话也很好听,我们都想学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替代乡音,而是让孩子们在守护方言根脉的同时,也能自信运用普通话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孩子们的推普课堂。王一坤 王甲泽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孩子们做游戏。王一坤 供图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讲好中国话》节目,孩子们在汇演时自信演绎集体朗诵与绕口令,从羞涩到昂扬的蜕变赢得满堂掌声,清亮童声传遍乡野:“一字一句中国话,千言万语传天下……”

 

图为孩子们排练节目。王一坤 王甲泽 供图

 

图为孩子们的汇演现场。王一坤 供图

田间译站 破壁增收

穿行于三门村的乡间小径,实践团成员化身“语言翻译官”。菜地里,他们为村民梳理“灌溉”“轮作”等现代农业术语;溪水边,耐心指导大妈用普通话唠家常。他们在访谈中倾听村民的真实需求,一位年轻母亲的心声令人动容:“娃儿能学好普通话,将来才有走出大山的本领。”普通话不再是“任务”,而成为村民谈生意、迎游客、辅导孙辈的实用工具。同步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村民认为普通话对就业与教育“非常必要”,但近半数坦言使用“困难”——数据背后,是乡土对沟通的迫切渴望与实践团“尊重与引导并重”的回应。

 

图为实践团走访村民。王一坤 王甲泽 供图

在采访到南郑区黄官镇的黄关酒厂的负责人何先生时,他坦言,酒厂曾因方言沟通障碍,发展之路步履维艰,“过去酒质再好也难外销,方言让客户难以理解产品优势,销路始终受限。”转机始于普通话直播的尝试,团队从最初的生涩到熟练运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原料、工艺与文化内涵,坚持换来惊人成效:销售额实现数十倍增长。收益激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酒厂规模扩大后,为周边村民提供了酿酒、包装、物流等稳定就业岗位,并拉动了本地高粱、小麦种植,形成良性产业链。全国各地的客户通过直播间感受黄关酒文化。何先生感慨:“方言曾造成隔阂,如今用普通话交流,五湖四海的客户在互动中分享地域文化,酒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梁。”

 

图为实践团采访酒厂负责人何先生。王一坤 供图

教育筑基 未来有声

三门村中心小学副校长林宝玉的推普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扎根山区二十年的教育者,不仅要求师生坚持课堂普通话,更组建教师团队走村入户教学。他表示,孩子们来自周边村落,在家都习惯说方言,“语言障碍不仅影响课堂吸收,更局限了他们认知世界的视野,”林校长言语间满是对学童的深情与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学好普通话,孩子们才能有效学习、取得好成绩,未来无论是升学深造、学习技术,还是返乡建设,都能事半功倍。这不仅是教育课题,更是关乎乡村未来的大事。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孩子们插上语言的翅膀,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图为实践团采访三门村中心小学林校长。王一坤 供图

当孩子们化身“小老师”教长辈说普通话,当村中老人能顺畅听懂外来游客的问询,语言的“软基建”作用愈发清晰。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是串联乡村振兴各要素的金线:它让人才引进更高效、产业对接更顺畅、文化认同更牢固。活动落幕时孩子们的手写信更让成员们眼眶湿润:“老师,学了普通话,我以后想去大城市读书!”“我会继续练普通话,等你们回来检查!”这些质朴的话语,正是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团队成员们所言:“推普之路道阻且长,但每一次耐心的纠音、每一句真诚的鼓励,都在孩子们心田播下种子”——方言是根,普通话是桥,两者共同托起乡村振兴的未来。

 

图为实践团队与师生合影。王一坤 供图

这场实践,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缩影。从课堂到田间,从孩子到乡亲,实践团以语言为桨,划破城乡隔阂,联通人心。当国家通用语言在乡土沃土扎根,文化交融的繁花终将绽放,乡村发展的硕果必将累累。这座用心构筑的“语言之桥”,正载着个体与时代、乡土与远方的愿景,驶向产业兴、文化荣、民族睦的振兴新岸。(通讯员 牛徐梦想 刘宗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