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探“广陵琴派”雅韵:弦音千载承古韵,匠心传火续华章

2025-08-26 21:51 来源:中教网    阅读 712
25
分享

8月26日,“广陵匠心传薪火·非遗锦绣续华章”实践团队走进扬州城,驻足古运河畔的扬州市非遗珍宝馆,对话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承人唐迺扬。围绕 “千年古琴艺术” 这一核心,实践团开启一场探寻广陵琴派传承密码、聆听琴弦里千年故事的深度研学之旅,在悠悠琴音中触摸非遗温度,感悟匠心传承的力量。

当日下午,古运河的微风带着水汽拂过非遗珍宝馆的青砖黛瓦,为这场与千年琴韵的邂逅添了几分雅致。实践团成员怀着敬意踏入馆内的古雅琴室,只见室内案几上摆放着数张形制古朴的古琴,琴身纹理间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墙上悬挂的广陵琴派历代传承人名录,无声诉说着这一琴派的悠久历史。此时,唐迺扬先生已端坐于一张 古琴前,他身着素雅长衫,手指轻搭琴弦,见成员们到来,便指尖轻拨,清越婉转的琴音瞬间如山泉流水般淌出,时而舒缓如江南烟雨,时而清亮似林间啼鸟,片刻间便将众人带入“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空灵意境,让初次近距离聆听广陵琴韵的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这一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实践团首站便聚焦“琴缘”,在与唐先生的交流中,深入了解他与古琴四十余载的不解之缘。从七八十年代因纯粹热爱初识古琴,到经师傅妹妹引荐正式踏上学习之路,再到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从未懈怠。唐先生的讲述里,满是对古琴的深情,更展现出广陵琴派匠人“以热爱为舟,在琴艺长河笃定前行”的精神底色,也让实践团成员对“坚守”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广陵琴派技艺探寻环节,实践团成员走进唐先生的教学场景,近距离观察其教学细节。从手把手纠正学生的坐姿、指法,到结合广陵琴派历史故事讲解弹奏技巧,唐先生严谨且耐心的教学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他着重强调:“古琴本质是音乐,学好它首先要掌握节奏与技巧,就像院校学习先接触音乐基本节奏一样,唯有将节奏把控与吟猱等技法融会贯通,才能领悟广陵琴派精髓。”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还亲身体验了琴箫合奏的意境营造,感受箫声悠扬与琴音清越互补的“丝弦一拨,洞音即起”和谐效果,深刻体会到广陵琴派“兼收南北之长,刚柔相济”的独特艺术风格,既有北派刚健之气的磅礴感染力,又不失南派柔和之情的细腻韵味。

随后,实践团围绕“广陵琴派传承”展开专题访谈。实践团成员刘师言代表团队提问,深入探讨传承中的核心问题。当问及“古琴传承最大挑战”时,唐迺扬先生坚定表示:“关键是得有年轻人参与,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老一辈是传承的一部分,但最终要交到下一代手上,如何用现代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学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唐先生对传承的思考,同时梳理出广陵琴派的历史脉络——作为源于江苏扬州的古琴重要流派,其以“清幽、恬雅、舒畅、洒脱”为美学标准,历经历代琴家推崇,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古琴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实践团还实地观摩了唐先生的古琴教学现场,看到他以传统技法为核心,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手把手指导学员弹奏,从基础指法到情感表达,细致入微地传递广陵琴派的技艺与文化。唐先生常说:“广陵琴派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每一个学生都是文化传承的火种。”这种将教学与传承使命深度融合的理念,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

如今,扬州并未让广陵琴派这一古老艺术仅停留在历史记载中,而是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通过“技艺教学 + 文化传播”的双轨模式,为其注入时代活力。唐迺扬先生四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便是“非遗活化”的生动实践,让古琴从静态“遗产”变为动态“传承”,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与时代共生。实践团此次研学,不仅深入挖掘了广陵琴派的传承密码,更计划将收集的访谈资料、教学影像整理成册,通过与年轻群体的交流传播琴派文化,为广陵琴派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助力,让千年弦音在新时代持续回响。(通讯员:胡诗琪 刘师言 舒祺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