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八秩工大传薪火 剑河支教写青春答卷

2025-08-24 22:16 来源:中教网  宋小晴   阅读 1.6万
549
分享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八秩黔行・校史薪火”剑河支教实践团


七月的剑河,山风拂过,漫开知识传递的热情,也回荡着红色记忆的余韵。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八秩黔行 校史薪火”剑河支教实践团带着支教育人的热忱与探寻校史的责任走进剑河县,用科技课堂点亮童真、用红色足迹丈量历史、用共绘长卷连接校史、用非遗探访对话传承、用地质探索叩问时光,让青春的汗水与欢笑,深印在黔东南的土地上。

科技筑梦:遥控小车里的信号奥秘

7月14日,团队成员们化身成为支教老师怀揣着合工大 “厚德、笃学、崇实、尚德” 的校训精神,开展无线通讯科普课与遥控小车拼装实践活动。这堂科技课的背后,是团队成员将书本上学来的专业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团队成员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点亮他们的探索梦想。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学生们拼装小车 张博乔摄▲图为学生们拿着做好的小车和团队成员们合影张博乔摄

红色溯源:烈士陵园中的精神传承

青山肃穆,英魂长存。从抗战时期为国家培育工业栋梁,到新时代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红色基因早已成为砥砺奋进的精神底色,在岁月传承中持续焕发力量。7月21日,实践团联合当地老年大学,在前剑河县教育局局长王槐奎的带领下赴烈士陵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图为学生们为烈士献花 张博乔摄

孩子们身着整齐校服,手捧菊花,向烈士墓碑鞠躬献花,王局长深情讲述了剑河的红色长征故事。随后,团队成员们也分享了学校发展历程中服务国家建设的故事片段。团队成员们引导孩子们感悟历史,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为家国所作的奉献。历史的回响在庄重的氛围中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图为王局长为团队成员和学生们讲解红色故事 张博乔摄


  苗纹新章:工业里的民族艺术奇旅

一堂别开生面的 “工业中的祥纹” 课程,架起了工业美学与民族文化的桥梁。团队成员们先带着孩子们领略苗族文化,讲解祥纹的寓意;随后又引导着孩子们观察身边的文化印记,例如学校校徽的设计理念——其主体是主教楼剪影,象征着工科院校的根基与知识的殿堂,如同苗族祥纹记录着民族故事。随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起画笔,尝试创作融入工业元素的纹样。

▲图为学生们举着画好的祥纹图案和团队成员们合影 张博乔摄

▲图为学生们画好的结合工业元素的工大校徽 张博乔摄

非遗寻脉:苗乡技艺里的青春对话

7月16、17两日实践团走进剑河苗寨,与苗族剪纸、锡绣、苗银、苗医的传承人展开深入交流。在姜文英老师的剪纸工坊,团队成员们目睹剪刀上下翻飞,“西给港”(动物剪纸)、“西给榜”(花朵剪纸)等革东型剪纸跃然纸上,似在诉说古老神话;来到王亨石老师的锡绣工坊,大家见证以剪纸为模板,锡片被精心剪成迷你 “锡节”,再通过扣纱技术固定成 “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团队成员还亲身参与剪锡片、学固定的过程。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苗族剪纸)姜文英老师与她近期作品合照 张博乔摄

▲图为成员观摩学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锡绣)王亨石老师绣绣片 张博乔摄

在苗银作坊,银匠师傅的锤子敲击声清脆悦耳,成员们仔细观察苗银从银料到精美饰品的蜕变;苗医家中,草药清香弥漫,成员们认真聆听传承人讲解草药的辨识与应用。交流中,成员们认真记录、积极提问,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困境,希望能通过后续的宣传,让更多人知晓这些珍贵的苗族非遗,助力其传播得更广。

▲图为成员体验省级非遗传承人(苗医)杨胜梅老师水路把脉 张博乔摄

▲图为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苗银)邰引岩老师与成员们合影 张博乔摄  

地质寻踪:八秩风华与“金钉子”的时空共鸣

7月20日,实践团走进八郎古生物化石陈列馆与“金钉子”地质遗迹现场。陈列馆里,刘锋老师满含热忱地讲述沉睡亿年的三叶虫、笔石,它们在他口中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 5.2 亿年前寒武纪的生命故事。谈及恩师赵元龙教授,刘老师眼中满是敬佩:正是这份薪火相传的科研热忱,让他从普通村民成长为守护化石的“乡土专家”,耗时20余年将自家民房改造成陈列馆。

来到“金钉子”地质遗迹,成员们脚下的岩层如地球演化的“时间刻度”,指尖划过的纹路藏着地壳变迁密码。站在这片国际认可的地质圣地,大家真切领悟保护化石就是保护地球记忆,而科研工作者扎根大地、探索未知的精神,与工大“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不谋而合,让八秩工大的办学精神在地质史诗中找到呼应。

▲图为金钉子所在地 张博乔摄 

▲图为刘锋老师为成员们讲解八郎古生物化石张博乔摄

以笔为翼明信片里的合工大印象

7月21日的课堂主题是“工大校史”。团队成员们展开学校历史画卷:从 1945 年建校时的初心,到如今斛兵塘的晨读声、图书馆的灯火通明,每一处地标都是一段故事 ——“斛兵塘”的名字,源自三国曹操在此屯兵的传说,如今它见证着合工大学子的晨读与梦想;图书馆里,藏着八十年来无数师生的科研手稿与奋斗足迹。

孩子们拿起画笔,在明信片上勾勒心中的合工大:有人细致描绘图书馆的轮廓,有人让斛兵塘的水波里游着象征智慧的鱼,还有人添上飞翔的小鸟——就像合工大培养的学子,从这里飞向全国各地。每一笔涂抹,都是对工大 “八秩风华” 的童真解读,更是校史故事跨越山海的温暖传递。

▲图为学生们举着画好的明信片和团队成员们合影 张博乔摄

共绘校徽:色彩里的薪火约定

实践内容接近尾声,一堂“共绘合工大校徽”课,成为校史传承的温馨注脚。团队成员们指着校徽,向孩子们深情讲述,工大校徽,主体是学校主教楼剪影,它见证合工大的岁月变迁,代表工科院校的严谨厚重,也象征知识殿堂的巍峨。下方“1945”,是学校诞生年份,自那时起,工大就肩负为国家育工业人才的使命。外围圆环凝聚力量,“合肥工业大学’”是前辈奋斗擦亮的名片,八十余载,以知识为舟,载学子在工业报国浪潮勇进。

▲图为团队成员和学生们共同绘制校徽 张博乔摄

孩子们拿起画笔,用绚丽色彩为校徽 “添彩”,笔触稚嫩却饱含深情。当大家举着共同完成的校徽合影时,画面里定格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份约定——工大的薪火,将在孩子们心中继续传递。

▲图为学生们举着画好的校徽合影 张博乔摄

从科技课里涌动的科创基因,到红色研学中迸发的精神共鸣;从明信片上勾勒的校史地标,到共绘校徽时许下的薪火约定,工大“八秩黔行·校史薪火”剑河支教实践团,正以最生动的模样诠释:校史从不是冰冷陈列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温度、能传递的力量。这段剑河之旅,让工大八十载办学精神,在孩子们心底悄然埋下一颗种子——待未来某刻,它定会生根发芽,长成薪火相传的崭新力量,续写与家国同行的故事。

供稿 | 宋小晴 张岩峰

摄影 | 张博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