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江苏师范大学“漕韵香遗”实践团先后赴徐州马庄村及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为期三天的文化实践调研。团队通过体验国家级非遗马庄香包制作、解码大运河博物馆文化符号,探索青年群体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路径。
沉浸式体验非遗香包制作技艺
7月5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徐州 “马庄香包大院”。在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下,团队成员系统观摩了马庄香包从选布、裁剪、缝制到填充中药的完整工艺流程,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随后,团队成员在非遗技师指导下参与香包制作实践。通过穿针引线、填充丁香等12味中药材等实操环节,亲身体验“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
对话非遗传承人共谋创新发展
下午,实践团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团队成员深入了解马庄香包在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并就团队设计的2款融合现代元素的香包设计稿征询专业意见。王秀英对青年创新理念表示肯定,并提出工艺改良建议。
交流中,双方围绕传统技艺当代转化、市场推广等议题展开讨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思路。
解码运河文化基因
7月6日上午,团队转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文物展陈,成员系统梳理运河沿岸建筑特征、漕运发展脉络及诗词文化符号。
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
本次实践通过“观摩+实操+访谈”多维模式,使成员深度认知非遗技艺与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在马庄和扬州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马庄香包文化和运河遗产,持续探索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青年审美的结合点,以实际行动为非遗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让这缕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飘得更远、更久。
撰文:江苏师范大学“漕韵香遗”实践团 李安欣、徐嘉蔚、唐可、吴志超、陈麒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