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近日,广西大学文学院校级和国家级推普实践团队奔赴百色市,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挖掘记录地方文化资源,搭建起了语言沟通之桥、文化传承之桥,在扎根基层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推普润心,情系万家
在“老乡家园”异地搬迁安置点里,推普队员两人一组,捧着调查问卷入户走访调查。遇到不会写字的老人和孩子,队员们逐题念读,耐心讲解每一个问题,认真记录下他们的回答以及对普通话学习的需求与困惑。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入户走访调查
在创新创业一条街,实践团队设立推普宣传点,“学好说好普通话”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队员们拿起宣传单细致讲解内容,热情接待着驻足的摊主与过往顾客,还主动邀请他们填写问卷调查。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推普宣传点合影留念
此外,队员们为附近小学生开设的普通话课程。针对靖西壮语使用普遍的特点,实践团队从语音、词汇、语法展开多维度教学。在制作剪纸、漆扇时,团队成员耐心讲解剪纸、漆扇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步骤,手把手带着孩子们体验非遗制作。在课程的最后,《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孩子们从怯生生的跟唱到放声高歌,他们眼中满是对祖国的热爱。推普趣味课堂让语言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在他们心里播下语言规范与文化认同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队与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合影留念
古艺新声,言翼翱翔
在旧州古镇,团队拜访“中华巧女”黄肖琴。奶奶用靖西土话细述绣球工艺,队员们围坐聆听,同步将土话译为普通话,让壮族千年的岁时密码与婚俗记忆清晰流传。这份震撼促使大家在绣娘劳务品牌基地拿起针线制作传统绣球,体会非遗传承的不易。
▲图为实践团队在绣娘劳务品牌基地体验制作传统绣球
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王秀芬的“绣蕴坊”里,创新气息扑面而来:激光裁切机将72小时工序压缩至半小时,智能烘干房打破阴雨天气限制;绣球填充物换为本地中草药,绣面融入动漫元素,既守古韵又拓新市场。绣娘们在“绣蕴坊”里飞针走线,在“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的日常中,收入稳步增长,家门口就业照亮了幸福生活。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王秀芬
实践团队将这份暖意延续到老乡家园育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里。团队成员结合绣球非遗知识,重点讲述了学习普通话的意义、现实成功案例、直播语言规范化这些内容。实践团队帮助她们建立方言与普通话的双向转译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精准度,使绣球文化价值在电商场景中得以有效传递,激活消费端的文化认同。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开展普通话直播培训
壮乡山歌作为文化精粹,正面临传承断代问题。对此,团队开展“普通话翻唱壮族山歌”这一活动,古老旋律与普通话结合后,不仅让壮乡山歌广泛传唱,更吸引年轻一代学唱,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普通话为千年山歌插上传播与创新之翼,让这一壮乡瑰宝在传承与革新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开展壮族山歌翻唱活动
以语为媒,聚力兴邦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里,队员们在发放推普宣传手册时,真切目睹革命故事借由普通话跨越方言壁垒,让“团结奋斗”的呐喊跨越代际,让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在这里,推普被赋予了深沉使命,普通话成为赓续红色精神的坚韧纽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
在百色市脱贫攻坚展示馆中,一幅幅发展图景诉说着变迁。队员们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展区前驻足,向工作人员分发的推普手册,“普通话助力产销对接”的鲜活案例与展陈形成奇妙呼应。大家深切感悟到,这门共同语言早已成为“无形基础设施”:它让帮扶政策精准触达农户,让产销信息高效流转,为乡村振兴筑牢沟通基石。随后在廉洁博物馆的廉政教育厅内,团队成员在参观中直观感受到,语言的畅通让廉政宣讲入脑入心,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核心载体。在这片红土地上,普通话既是传承精神的纽带,更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石。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脱贫攻坚展示馆
靖西推普之行步履铿锵,从康城社区的稚子课堂到绣蕴坊的丝线翻飞,从壮乡歌圩的旋律新生到红色展馆的信仰回响,青年学子以语言为梭,在边关大地织就贯通古今、联结城乡、赋能振兴的活力之网。实践印证,推广普通话既是打开现代文明的钥匙,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以推普为纽带,用“同音同心”的力量,编织出非遗振兴与乡村发展的更绚丽图景!(撰稿:广西大学文学院推普实践团队 图片:岑芮莹 曾皓雯 丁春秋 庞雨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