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课题。近日,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陕西省 “十四五” 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激活古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陈炉耀州窑及陕北民歌博物馆等地,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我们以数字技术为笔,青春热情为墨,探寻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01 在历史现场锚定文化传承的时代坐标
实践队致力于以数字技术唤醒红色基因,然而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在实践中思考: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边界何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需要怎样的技术赋能?青年一代应如何在文化传承中实现价值创造?
在陈炉耀州窑王家瓷坊,王师傅的感叹,道破了传承的困境:“年轻人不愿学手艺,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看不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更坚定了我们的方向。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是让文化精神实现创造性转化团队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用技术复刻历史,而是要搭建历史与现实的“翻译桥梁”,用数字技术照亮文化传承的路径,让红色基因与非遗智慧在青年心中真正“活”起来。
02 数字技术与文化内核的深度耦合
红色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精神内核与现代载体的有机融合。面对“如何让00后真正理解爱国情怀与统战智慧”的课题,团队摒弃了传统的文字解说模式,创新性地设计了Minecraft数字复原项目。在游戏场景构建过程中,队员们深入研究纪念馆展陈空间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将军办公室的朴素陈设如何彰显其清廉风骨?往来书信与统战文献又怎样传递出团结协作、共御外侮的精神?这些细节的数字化呈现,让虚拟场景成为精神传播的立体教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北民歌的数字化尝试。在陕北民歌博物馆,我们发现很多经典民歌的创作背景与革命历史紧密相连。基于此,我们构建了“民歌-历史”关联数据库,通过动画还原民歌诞生的生活场景,辅以地理位置标记,让听众在欣赏旋律时能直观了解背后的历史语境。这种多维度的数字化呈现,打破了音乐、历史、地理的学科壁垒,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03 技术赋能背后的文化自觉与边界意识
实践愈深,我们愈感数字化非“万能钥匙”:在复原中,何处可被数字替代?哪些人文价值必须坚守?最终,“人机协同”成为答案——数字精确记录标准,手工则守护那份独一无二的灵性与温度。这份平衡的智慧,正是非遗数字化须臾不可离的辩证法。
“在地性”是红色文化的生命密码,数字化复原不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与人文语境。在Minecraft项目中,我们特意融入黄土高原的风沙、阳光与干燥的空气,让参与者能身临其境般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这是对历史原境最深切的致敬。
04 实践总结:构建文化传承的青年生态链
此行最珍贵的果实,是探索出一条“调研—转化—传播—反馈”的青年传承生态链。在陕甘边、在延安,我们通过问卷访谈,倾听不同心声;在陈炉,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制瓷动画、纹饰演变图;我们更借助vlog、游戏模组等青春语言,将延安精神、南泥湾故事传向远方。这条生态链,打破了单向灌输,让传承如活水般循环、更新。
05 实践展望:让青春力量融入文化强国建设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既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又要做文化创新的开拓者,既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善用现代技术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对每一份红色文献的珍视中,体现在对每一项非遗技艺的守护中,体现在对每一段民族记忆的传承中。在数字化时代,青年一代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力量,用专业知识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用青春热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青春智识点燃红色薪火,以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让数字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助推器,让青年智慧融入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犹如当代社会的核心软件,是数字赋能的关键引擎,不仅推动文化创意不断创新,还为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复原工程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使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与焕新。这正呼应了我们在实践之初的初心——用数字点亮记忆,让传统在青年手中重获新生。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我们将以不懈奋斗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璀璨华章!
西北工业大学“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激活古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
撰文:腾红磊 张睿华 王红涓
供图:王宥泊 牛中义
审核:陈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