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汉字牵线,墨香交流”实践团在学校国际青年文化交流项目中,为外国友人奉上了一堂浸润千年文脉的中国书法体验课,以笔墨为桥,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跨国互动中绽放别样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书法知识
实践团成员以“汉字起源”为钥匙,打开了中华文字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质朴灵动到金文的庄重典雅,从篆书的蜿蜒流转到隶书的蚕头燕尾,再到楷书的方正端庄、行书的流畅洒脱与草书的纵逸奔放,成员们用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五种书体的演变脉络。“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藏着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当讲解到“水”字的篆书形态时,外国友人们纷纷惊叹于汉字“观物取象”的智慧,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为外国友人认真听讲书法知识
理论讲解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铺开米字格宣纸,手持毛笔进行示范。外国友人们好奇地模仿,有的手指略显僵硬,有的手腕不自觉下压,实践团成员便俯身教他们调整姿势,手把手让他们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
▲图为实践团成员耐心指导外国友人书法握笔姿势
进入书写实践环节,实践团选定“福”字作为教学范例,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一汉字所承载的吉祥寓意。在实践团成员的示范下,外国友人依次取笔、蘸墨,在铺好的宣纸上尝试书写。初次接触毛笔的外国友人普遍面临运笔难题:部分人因手腕控制力不足,横画写得如波浪般起伏;有的则因用力不均,竖钩收笔时出现墨团堆积;还有人因对宣纸吸墨特性不熟悉,导致笔画洇开模糊。面对这些情况,实践团成员分组进行针对性指导。他们或轻扶外国友人手腕示范起笔角度,或用红笔在字稿上标注发力点,或通过比喻讲解“横平竖直”的视觉平衡原理。尽管外国友人的笔法尚显生涩,握笔的姿势在反复调整中仍带着些许拘谨,但这份在摸索中始终专注的态度,恰恰彰显了他们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珍视与热忱。一张张写满“福”字的宣纸在桌面铺开,墨色浓淡间,成为中外文化互动的鲜活见证。
▲图为外国友人进行书写练习
以笔墨为媒,让文明相遇。苏州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汉字牵线,墨香交流”青年大学生实践团用一场充满温度的文化体验,为国际青年交流搭建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当汉字的墨香飘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跨文化互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书写出文明互鉴的动人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