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是国之大计,人才强国是振兴之源。为了给日新的孩子点燃科学的火种,8月5日,一场专为小学生设计的科普实验课在夹河小学的课堂上展开。二十余名小学生在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支教老师的带领下,亲手制作“土电话”,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声音传播的奥秘,开启了一段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之旅。
随着一声提问,此次的科学实验课拉开序幕。“声音是怎么‘跑’到我们耳朵里的?”老师问道,“如果不用手机,怎样才能让远处的人听到我们说话?”面对问题,小同学们表现出十足的好奇,有同学答道,“声音就是自然万物在和我们的耳朵说话。”如此稚趣纯真的答案,也让老师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真善美。孩子们好奇,老师也要寓教于乐,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向小同学们揭秘今天的课题,自制“土电话”。
老师向小朋友们介绍土电话
一次性纸杯、棉线和牙签等物品,悉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不禁好奇,如此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材料真的可以做出“电话”吗?这也正是我们想传递给他们的,科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随机,授课老师便向孩子们展示了“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声音通过振动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清晰。
在实验环节中,老师们先进行示范。将棉线穿过两个一次性纸杯底部的小孔,在杯内打结固定,随后一人手持一个纸杯,拉紧棉线当“电话线”,一人对着杯口轻声说话,另一人将纸杯贴在耳边倾听。“真的听到了!”当第一个成功传递声音的瞬间,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老师向小朋友们展示土电话的使用
“大家试试把线拉紧,是不是听得更清楚啦?”随课老师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组装“土电话”,有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对着纸杯喊出伙伴的名字,有的则好奇地摆弄着绳子,观察松紧程度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原来不用电也能打电话!”一名小学生举着自己制作的“土电话”兴奋地说,旁边的志愿者趁机解释:“这就是声音振动的魔力,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绳子也跟着振动,就把声音传过去了。”这就是实验课的意义所在,通过简单的材料和生动的互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物理声学的奥秘。
小朋友自行体验土电话的使用
课程的最后,物电学院的同学还向孩子们介绍了现代电话的发展历程,从“土电话”的简单振动原理,到有线电话、手机的信号传输,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源于对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思考。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抱着自己的“土电话”排着队离开教室,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的发现。老师们看着他们的背影,相视一笑。这场实验课,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声音传播的原理,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就像那根拉紧的棉线,今天的振动,终会在未来传递出更响亮的回声。
正如老师在课程最后说的:“科学不在课本里,而在我们的手里、眼里、心里。以后还会带来更多趣味实验课、手工课,让大家继续在玩中学、做中学,慢慢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而这,正是科教兴国最生动的注脚——用一次次小小的探索,点燃一代人的科学热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