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西安邮电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西安鄠邑区毅朝葡萄产业园,深入探访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户县葡萄产业创新转型之路。在秦岭北麓的千亩葡园中,青年学子们见证了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如何以“一粒葡萄”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
品种创新:实验室走进葡园 金果挂满科技枝
在标准化葡萄示范园内,合作社理事长张毅朝向实践团队展示“葡萄种质资源库”:传统王牌“户太8号”与创新品种比肩而立。“我们突破单一品种局限,引进‘阳光玫瑰’‘A17’‘醉金香’等十余个新品种”,他轻托一串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介绍,这些品种经三年试种已形成错峰上市体系,其中“晨香”早熟、“甜蜜蓝宝石”中熟、“超级女皇”晚熟的布局,使葡萄供应期延长至120天。
图为学习户太十号葡萄品种相关信息。
图为实践团队观察创新品种葡萄。
在新栽植区,土壤改良科技令实践团队惊叹不已。张毅朝详解“一米五宽深沟回填术”:“底层铺青海羊粪与菌肥混合物,中层覆秸秆腐殖层,表土掺入微量元素——这种‘千层糕’式土壤结构让有机质含量提升40%。”,不禁让团队成员感慨:“这颠覆了我对传统种植的认知,农业正在成为高技术产业。”
产业转型:从田间到云端 构建全链生态圈
“我们与鄠邑区农技推广中心、西安市果技中心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每年举办多次农民技术和营销培训”,负责人表示:全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电商营销课,惠及百余名农户。
图为实践团队向负责人了解土壤结构和物联网设备信息。
此外,产业园还实现了产品的全程可追溯,从生产、修剪、采摘、包装等,扫描二维码可以实时查看,消费者就可以知道自己吃的葡萄是产自哪一个园子,哪一个工人采摘,质量可控有保证。这套耗资百万建设的物联网系统,实现对温度湿度、水肥滴灌的精准调控,让该园连续斩获全国葡萄研讨会“双金奖”。
营销革命:直播镜头里的千年贡果
“大家可以看看这‘蓝宝石’的果霜!”95后新农人张嘉伟举着云台穿梭藤架间。去年从杨凌职院毕业后,意识到现在的新媒体特别火,他便注册了“毅朝葡萄”抖音号、 微信视频号,基本上天天都有更新,游客来采摘,新品种展示,园区的环境,务工的果农等都呈现在他的镜头下。“看了视频就有一种想去吃葡萄的想法。”今年,很多游客被抖音上的视频吸引来园区采摘观光,购买葡萄。“销量好的时候,线上订单能占总量的35%。”除了发布短视频,他还会通过直播带货等新手段带动葡萄销售,通过网络把“户县葡萄”宣传出去,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体验直播带货葡萄。
此外,直播间还以“多快好省”四维保障体系破解生鲜电商痛点:
“多”元选择:直播间开设“品种博物馆”专栏,每日轮播展示不同品种。从清甜爆汁的“醉金香”到脆爽无籽的“A17”,15个创新品种满足差异化需求,用户点击链接即可切换选购,较传统渠道选择面扩大3倍。
“快”捷直达:合作社自建冷链中心,与顺丰签订“生鲜专线”协议。扫描订单二维码可实时查看物流轨迹,陕西省内实现“朝摘夕达”,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隔日必达,运输损耗率从12%降至5%以内。
“好”品无忧:每场直播必设“透明工厂”环节——主播深入大棚随机剪串检测糖度,现场演示农残快检流程。消费者收货后扫码追溯二维码,可查看该串葡萄从开花到采摘的28项生产日志。“我们特等果糖度必须达18%以上,差0.1%全额退款!”张嘉伟的承诺赢得直播间点赞刷屏。
“省”心实惠:通过直播间直连产地,价格较商超降低30%。创新推出“合作社会员制”,预付199元享全年新品优先试吃权及9折优惠。更开发“拼树认养”模式:用户线上认购半株葡萄树,秋收时可获保底20斤鲜果,成本较零售节省40%。
“直播间就是我们的云展会!”张毅朝翻开手机相册展示:抖音号链接跳转的微信商城已积累12万会员,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最远一单寄往海南三沙。如今,手机已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千年“贡品葡萄”正通过一根网线香飘全国。
图为产业园的物流配送区。
初心对话:葡萄架下的四十年坚守
在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的百年藤架下,实践团队见到了被誉为“户太八号之父”的纪俭。老人戴着助听器但却依然精神矍铄,指尖轻抚过虬结的藤蔓,身后是太平河畔绵延的试验田。当实践团队问起育种初心时,他望向秦岭群峰:“太平河乱石滩上亏掉全部积蓄那年,女儿哭着想放弃,我告诉她——石头缝里也能长出金葡萄!”
图为正在检查葡萄的纪俭。
纪俭翻开泛黄的试验日志,1980年代的笔迹依然清晰。彼时他贷款承包太平河滩320亩荒地,女儿纪文燕购苗时误买野生葡萄苗的“失误”,却成了转机。“野生苗比栽培种早开花10天,我就想:要是嫁接出早熟品种,不就能躲开秋淋?”他带领团队将秦岭野葡萄与16种进口品种反复嫁接,历经十年、数百次失败,终于在1989年迎来转机——第八号嫁接苗结出果穗饱满、糖度超23%的葡萄。鄠邑区领导视察时当场命名:“这是户县太平河的孩子,就叫‘户太八号’!”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触摸着历经风雨的母树,惊叹于其独特基因:年开五次花、结三次果,抗寒耐热特性全球罕见。纪俭摘下一串三熟果解释:“头茬果7月收,二茬避过雨季更甜,三茬果留到霜降酿冰酒——亩产最高4000公斤,是世界均产的3倍!”日本葡萄协会理事长泽登芳曾专程验证,最终在期刊撰文惊叹:“这是亚洲葡萄的巅峰,更是种植史上的革命!”
研究所墙上挂着一张特殊地图:以太平河为原点,红色标记辐射全国。“山东种了18万亩,河南12万亩,最远到广西百色……”纪俭的拐杖划过地图,“现在全国超过百万亩,年产值百亿元。”为推广技术,他跑遍二十余省培训果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将他的栽培法命名为“纪俭模式”。“你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实践团队问道,老人眼中闪光:“宁夏有个残疾农户,种户太八号供出两个大学生——这才是我要的金葡萄!”
夕阳染红葡萄架时,女儿纪文艳正带研究生观测新育的“户太十一号”。这位放弃城市工作的“葡萄公主”,已接手研究所日常管理。更令人动容的是,两个00后孙子正在糖度检测仪前忙碌。“小孙子高考报了西农大园艺系,”纪俭笑着拍落裤脚的泥土,“他们笑我戴助听器还往地里跑,可育葡萄和养娃一样——你弯下腰,土地就会开口说话。”
创新机制:一颗葡萄托起380户小康梦
产业园东侧的30栋“扶贫大棚”里,脱贫户王英权正为葡萄套袋。“合作社提供棚子和技术,头年免租金,现在年收入3万元。”这种“三协议一梯度”模式已带动380户脱贫。更创新的是“产业信贷联结”:合作社以统贷统还方式带动290户贫困户获银行贷款,每年分红千元,累计发放58万元。
“我们正打造‘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升级版。”张毅朝指着新建的冷链车间说。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使周边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
鄠邑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全区6.6万亩葡萄中,创新品种占比已超30%,50家专业合作社正复制毅朝模式。站在两千年的葡萄种植史新起点,这颗曾进贡皇家的金果,正通过品种革新、智慧赋能、链式发展焕发新生机。
图为实践团队和产业园负责人合影。
离园时,夕阳为葡园镀上金晖。串串新老品种葡萄在智能大棚里静待成熟,如同秦岭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创新火种。当00后新农人遇见千年古藤,当云端流量浇灌田间地头,实践团队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那不断破土而出的创新根系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