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千年新安,薪火相传|“青囊徽光·寻脉新安”实践团队探寻中医活态传承密码

2025-08-08 23:00 来源:中教网  王贻、侯紫涵   阅读 1.2万
403
分享

中教网8月8日讯(通讯员 王贻、侯紫涵)在皖南徽州的青砖黛瓦间,一条绵延千年的医学脉络正焕发新生。为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大号召和“健康中国”的战略,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囊徽光·寻脉新安”实践团队近日来到安徽黄山,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团队成员通过探访新安医学代表性流派——程氏内科、郑氏喉科,并重走千年药材古道,系统梳理了新安医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密码。

程氏内科:五百年济世薪火

在歙县古城的深巷中,一座悬挂着"门雪书院"匾额的老宅院,正是程氏内科的传承之所。第八代传人程剑锋先生轻抚案头泛黄的医案,向队员们娓娓道来:"新安医学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程家祖训'儒医相通',开方如作文章,讲究起承转合。"

程剑锋先生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让在场的队员感受到了新安医学的魅力。徽州知名人士汪某之父罹患癌症并发顽固高热,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程先生以小柴胡汤加减,仅四剂便热退神清。"这不是奇迹,"程先生强调,"而是新安医学'用药如用兵,辨证如断案'的智慧结晶。"团队发现,程氏医案中常见徽州特有药材,如祁术、贡菊等,印证了"就地取材,以应天时"的新安医派用药哲学。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程氏内科的第八代传人程剑锋先生

郑氏喉科:方寸之间见天地

步入屯溪老街的郑氏喉科诊所,浓郁的药香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喉科第十二代传人郑园向队员们介绍了"吹药"绝技。“我们将特制药粉装入铜制"喉枪",对准患者咽喉轻吹,药末如雾般覆盖患处,这叫'云雾疗法',"郑先生解释道,"结合针刺放血,对喉痹、乳蛾等急症有立竿见影之效。"

▲图为队员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喉科

郑氏先祖曾立"悬壶济世,重义轻利"的家规。团队对百余位前来求诊的患者现场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郑氏喉科"不仅是医术,更是乡愁"。年过七旬的李奶奶回忆:"小时候喉痛,郑老先生一颗药丸吹进去,立时就能喝粥了。"

▲图为队员向前来郑氏喉科求医的患者现场发放调查问卷

古道寻药:草木有情载医道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黄山,队员们跟随药农老汪攀行在云雾缭绕的古道上。团队深入祁门白术和黄山贡菊的原产地,在专业药师指导下开展识药辨药实践,亲手采撷道地药材。"采菊要趁晨露未晞,取术须待霜降之后。"老汪指着叶片背面的朱砂点说:"这才是道地祁术的标志。"队员们亲手采挖、鉴别,发现同样的白术,因生长海拔不同,药效成分竟相差数倍。

行走在这条千年古道上,仿佛置身于流动的"中药材基因库",每一味草药都在诉说着徽州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实地识采,队员们不仅掌握了药材鉴别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徽杭古道的石板路上,药香穿越时空而来。团队考证发现,这条古道曾是药材贸易要道,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189种道地药材,有47种产自徽州。如今,这些"活化石"般的药材基因,仍在为新药研发提供宝贵资源。

▲图为队员攀登黄山,采集草药

守正创新: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们触摸到了中医的灵魂,未来,队员们会带着这份感悟深耕学业,以仁心仁术践行医道,让新安医学的智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队长王贻同学感慨。

目前,团队正在老师指导下创新性地绘制"新安医学流派传承关系图",系统梳理程氏内科、郑氏喉科等八大流派的师承脉络与学术特色;同时拍摄《药材里的徽州》纪录片,用年轻视角解读传统智慧,让千年医脉在网络时代继续奔涌,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药柜里的珍宝藏不住"的传播效果。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新安医学正如徽州老宅的天井,既承接千年雨露,又拥抱万里云天。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这群年轻人的探索证明:古老智慧永远不会老去,它只会在传承中不断重生。

撰文 | 王贻 侯紫涵

图片 | 郁思涵 陈佳瑗 王耀婕

审核 | 王于嫣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