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日讯(通讯员 黄俪媛 黄秋域 赖洪霄 岳彦杉 刘思思 韦佳彤 吴凯儒 何姝睿 李炅 刘兆祥)“虽蕾”山歌是流传于广西上思县壮族聚居区的传统民歌形式,使用壮语演唱,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悠扬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承载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历史记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深入了解壮族“虽蕾”山歌的传播现状,挖掘其文化价值,并借助前期构建的多模态数据库资源,深入社区面向儿童普及山歌知识、开展教唱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本土非遗的兴趣,助力“虽蕾”山歌的活态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2025年7月11日至17日,广西师范大学“虽蕾”山歌数字传承者实践团赴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开展了实践调研。
童声和鸣古调韵 文化馆里探渊源
7月11日,实践团在上思县文化馆参观“虽蕾”山歌及传承人岳建肖的专题展板。在参观过程中,正巧遇见一群刚下课的小朋友,团队成员随即与孩子们交流起山歌文化。当被问及对“虽蕾”山歌的了解时,孩子们兴致勃勃,有的说爷爷经常唱,有的说在学校音乐课上学过,还有几个小朋友现场就哼唱了几句简单的山歌调子。虽然略显稚嫩,但那份对本土文化的熟悉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团队在文化馆内进行了系统的“虽蕾”资料视频素材拍摄工作,聚焦馆内展陈的相关实物与记录传承的海报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影像记录,为后续的数字化传播积累宝贵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一起观看上思“虽蕾”展报内容 黄俪媛供图。
文献深掘助传承 图书馆内觅新知
7月12日,实践团走访了上思县图书馆。团队成员采访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馆藏中关于“虽蕾”山歌的文献情况。工作人员表示,馆内藏有《上思县志》等地方文献资料,欢迎团队查阅研究。团队成员随即在图书馆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工作,为深入理解“虽蕾”山歌补充更详实的资料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图书馆工作人员 黄俪媛供图。
数字传承获认同 文旅局中话未来
7月13日,在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向实践团表达了对“虽蕾”山歌的认知与支持,非常乐意让自己的孩子接触家乡文化。采访中,一位保安人员也表示了解这项非遗,对于实践团利用多模态数据库等数字化手段传承“虽蕾”山歌的努力,他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这是保护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的工作人员 岳彦杉供图。
传习基地访现状 山歌焕发新生机
7月14日,实践团来到“虽蕾”传习基地,对传承人岳建肖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聚焦于该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传播方式与发展前景。岳建肖介绍,目前仍有“李姑姑”等民间歌手活跃在“虽蕾”山歌的表演与传播一线,并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推广。每年农历“三月三”等重要节庆会定期举办山歌活动,传承人积极参与表演,此外,当地还保留着歌圩等传统山歌交流形式。这些活动为“虽蕾”山歌在当代的延续注入了活力。
▲图为传承人岳建肖在向团队成员介绍“虽蕾”传播现状 韦佳彤供图。
社区课堂传薪火 童声唱响非遗情
7月17日,实践团联合苏州大学青春同伴支教团,在老乡家园社区精心组织了一场“虽蕾”壮语山歌讲解与体验课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岳建肖亲临现场。课堂伊始,团队成员以童谣切入,介绍了“虽蕾”山歌作为壮族人民情感表达和生活记录载体的深厚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保护传承的举措和实践团的数字化工作成果。随后,岳建肖现场示范演唱了原汁原味的“虽蕾”山歌。在互动学唱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逐句模仿壮语发音和唱腔,岳建肖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课后,一位同学兴奋地说:“今天接触到了家乡这么特别的文化,还跟着岳建肖爷爷学会了几句‘虽蕾’山歌,这一天太有意义了!”岳建肖高兴地表示:“看到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虽蕾’山歌,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
▲图为团队成员在向孩子们介绍“虽蕾”山歌 刘兆祥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调研,广西师范大学“虽蕾”山歌数字传承者实践团通过访谈、观察、影像记录和文献查阅,进一步了解了“虽蕾”山歌当前的传播普及状况、面临的挑战及其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基础。
▲图为团队合影 黄俪媛供图。
团队发现,虽然“虽蕾”山歌在特定群体和节庆中保持活力,但其整体知晓度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团队将融合本次调研成果与既有数据库资源,探索更有效的数字化传播与教育路径,促进“虽蕾”山歌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古老的山歌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为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黄俪媛 黄秋域 赖洪霄 岳彦杉 刘思思 韦佳彤 吴凯儒 何姝睿 李炅 刘兆祥
图片 | 黄俪媛 岳彦杉 刘兆祥 韦佳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