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边疆行思录 | 在普洱江城,用青春力量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8-01 17:0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6千
53
分享

作为一名参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铸边疆”暑期三下乡实践的大学生,我有幸深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是祖国的西南边陲,更是多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互鉴的生动舞台。短短数日,我以音乐为媒,以脚步丈量,以心灵感悟,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命题有了实地的理解。此行,如同一颗年轻的石榴籽,在边疆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感受那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力量。

一、 音符为桥:唱响“友谊地久天长”,共筑跨国青少年心灵纽带

我的实践之旅,始于“语韵交融·艺彩连心”中老青少年文化研习营。身份是音乐老师,任务是教老挝孩子们唱响《友谊地久天长》和《送别》。

起初,因语言的问题,老挝孩子们的眼神里混合着好奇与些许陌生。但当钢琴的第一个音符流淌而出,“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的旋律在教室回荡时,奇妙的变化发生了。孩子们努力跟唱的发音虽生涩,那份认真与投入却无比真诚。《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的悠远意境,更是在无声中传递着共通的离愁别绪与对友谊的珍视。孩子们随着我们音乐老师的教唱,从一个句话,到整首歌,渐渐神奇的熟络起来,慢慢甚至不需要看歌词就可以轻松唱出这首歌曲。

这不仅仅是教唱两首歌,更是通过中国经典音乐,在两国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理解、尊重与友谊的种子。这跨越国界的“艺彩连心”,正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睦邻友好的精神在青少年一代的生动实践,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青春力量。

图1 教老挝孩子们学唱中国歌

二、扎根基层:用青春温暖童心,以艺术滋养成长

在江城县"七彩假期·情暖童心"爱心托管班的日子,是我最贴近基层、最触动心灵的时光。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务工,而我们的到来,为他们的假期增添了一抹亮色。

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但当音乐响起,他们立刻活跃起来。我们教唱《友谊地久天长》,讲解歌词中的友谊情怀;组织音乐破冰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好像那一刻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孩子们离开了手机的“陪伴”,音乐带他们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跟随团队成员前往十层大山参观零号界碑的经历,让我对"边疆"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站在庄严的界碑前,抚摸着上面"中国"两个大字,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守边人的故事,他们日复一日地巡逻在这片土地上,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疆。这份坚守,让我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曾经在课堂上很多次听老师讲到基层的现状,当我实地来到基层发现教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接受江城发布采访时,记者曾问道,这段经历对我以后个人发展有何影响。我回答道,这段经历让我见识到了在大学专业学习课堂上所看不到领域,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重要性。这次实践引发了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图2 在十层大山参观零号界碑

、 界碑守望:童声唱响边疆,根植家国情怀的种子

界碑村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村委会教唱着《友谊地久天长》,眼前是孩子们纯真的脸庞,身后是祖国的山川。歌声在边境的空气中飘荡,好像不再仅仅是旋律,它被赋予了更沉甸甸的分量。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连接,本身就是筑牢国家认同、守护边疆安宁的基石。

这歌声,是孩子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热爱与认同。孩子们清澈的歌声,是家国情怀最纯净的表达,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意识在下一代心中的自然萌发与扎根。他们是边疆的未来,这歌声就是他们心中爱国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在这里,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对界碑的敬畏、对国境的守护、对家乡深沉的爱。

图3 在界碑村开展音乐课堂

、 精神丰碑:召存信的光辉,照亮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承

在整董镇(勐桑洛小镇)的学习,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们采访了前任西双版纳州州长召存信的孙女赵珍女士,聆听了这位杰出民族干部感人至深的事迹。

召存信老州长的一生,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赵珍女士讲述的故事中,最触动我的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和召存信同志到北京向毛主席献金伞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其重要以及红色精神在少数民族中的感召力。

赵珍女士也紧跟爷爷的步伐,她带头试验坚果套种咖啡,橡胶林间套种菠萝。开办帕萨锦纺织坊,带领妇女传承傣锦,走共同富裕之路。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是次碑精神在新时代仍然闪耀着光芒。

召存信老州长的事迹,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矗立在边疆大地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需要像他这样有远见、有担当的领导者,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团结、互助的理念。他的精神,如同灯塔,照亮了我们这些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实的行动指南。

图4 在整董镇听赵珍女士诉说其爷爷召存信同志的故事

、 非遗新韵:织锦咖啡里的文化基因与青年担当

实践的另一抹亮色,在于对当地灿烂文化和青年活力的探寻。拜访95岁高龄的傣族织锦省级传承人咪宰金奶奶,是一次与时光和智慧的对话。

看着奶奶枯瘦却灵巧的手指,在古老的织机上牵引着五彩丝线,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图案在经纬交织中缓缓呈现。指尖流淌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傣族文化的灵魂密码,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咪宰金奶奶的坚守,是文化根脉的延续,是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层面最生动的体现——尊重、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正是筑牢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流光版画咖啡馆,我们遇见了青年创业者张帆。他将版画艺术融入江城生活,在咖啡的醇香中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张帆的故事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在边疆的视野与担当。他们既是文化传承的活化者,又是产业创新的探路者,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者。其创业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边疆发展与国家战略,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续不断的青春活力。

图5图6在整董镇咪宰金奶奶体验非遗傣锦的制作

结语:青春作笔,共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交响

实践的高潮,是我作为主持人参与“语韵交融·艺彩连心”中老青少年文化研习营阶段性成果展演。舞台上,老挝青少唱响他们学习的中国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朗诵并演唱《送别》;他们展示着实践队的小伙伴们教他们做的剪纸,灯笼等等;也分享了他们在研习营的感受与收获。

站在台侧,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感动涌上心头。我仿佛看见,无形的精神纽带在光芒中显形,文化的河流在此刻汇聚交融。在不舍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次实践带给我很多前所未有的体验与理解。

图7图8 作为主持人参与阶段性成果展演

江城之行,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从教唱《友谊地久天长》时的心意相通,到界碑村童声里的家国情怀;从召存信老州长超越族别的民族担当,到咪宰金奶奶指尖流淌的文化基因;从张帆咖啡香里的融合智慧,到成果展演舞台上文化交融的璀璨光芒——我深刻体会到,边疆,绝非地理意义上的“边缘”,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最深刻、最需要用心浇灌的“前沿”与“热土”。

各民族,从来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咪宰金奶奶的织锦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嵌入,密不可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既是共同体意识的受益者,更应是积极的传播者、坚定的践行者和未来的建设者。此次“艺铸边疆”的实践经历,已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将带着这份在边疆触摸到的共同体脉动,以青春作笔,以奋斗为墨,努力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与千千万万的“石榴籽”一道,共同谱写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时代交响曲!

撰文:庄晶如

摄影:皮海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