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画笔 赋能乡村——武设学子在湖北红安县开展“艺术墙绘”活动纪实

2025-07-30 18:18 来源:中教网  周涛、刘昊   阅读 4.9万
分享

中教网7月30日讯(通讯员 李笑冉)夏日蝉鸣满乡田,武设学子绘彩卷。7月5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光影行动—乡村改造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湖北省红安县,以墙为卷、以笔为犁,用艺术赋能乡村,用热情联结民心,在实践中书写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图为团队成员与八一村领导合影

镜头追光:在旧址里打捞红色记忆

不曾停歇脚步,从八一村的红色旧址启程。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标语、老一辈口中的革命故事,都用镜头一一记录。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队不仅触摸到八一村“农耕+红色”的文化根脉——既有“日出而作”的田园诗意,又有“星火燎原”的革命记忆,而且明确志愿行动的方向:要让这些沉睡的故事,在乡村的墙面上“活”起来,敞开历史呼吸的窗口。

图为实践团队走访八一村合影

素壁生花:用画笔勾勒振兴图景

从镜头里的灵感,到墙面上的画卷,是烈日下的坚守。搭架时被晒得发烫的钢管、调色盘里晒成糊状的颜料、被汗水晕开的设计稿,都化成创作的注脚。颜料在笔尖流淌,稻浪在墙角漫过,冲锋的号角刺破画布,笑脸盈盈的村民与当年的红军战士在画前隔空相望……一幅幅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墙绘,让原本单调的村墙变成“会说话的文化展”。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墙绘

图为团队成员绘制“乡村风光”主题墙

乡野共情:在汗水中收获双向奔赴

志愿行动的温度,藏在村民递来的那筐青脆李中。即使汗湿衣衫,也不愿停笔片刻,村民们拎着自家种的水果赶来,“孩子们,歇会儿再画”的质朴话语,像夏日凉风拂去疲惫。这份认可,是比任何奖项都珍贵的勋章。有村民主动搬来高手架,有阿姨送来解暑的绿豆汤,双向的奔赴让墙绘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了凝聚民心的纽带,在汗滴与笑容的交织里,生长出最动人的默契。

图为团队成员在货车上进行墙绘图为团队成员利用高手架墙绘

步履不停:从红色沃土到美德之乡

不舍告别八一村的红色墙绘,怀揣未散的热忱转战熊家咀。如果说八一村的创作是对革命历史与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那熊家咀的墙绘则是对传统美德的当代诠释。以“美德新风”为主线,将孝亲的暖、睦邻的亲、持家的俭,化作墙面上流动的故事——《岳母刺字》的忠勇、《孔融让梨》的礼孝、《凿壁偷光》的勤志……这些经典美德故事,化作墙面生动的人物画卷,让古老的德行智慧,在乡村墙垣间重新绽放。

图为团队成员在高手架下方进行墙绘图为团队成员绘制“孝道”文化墙

光影留痕:那些比墙绘更动人的收获

志愿时光被刻入夏日胶卷,每一帧都藏着成长的印记。俯身带领孩童们画画时,握着画笔的小手突然顿住,沾着颜料的脸蛋仰笑“长大了我也要学画画,把村里画得更漂亮”,“传承”二字的重量突然被读懂并流淌心间;村民们摸着墙绘里的老犁“这是我们的根”,艺术赋能的本质在此刻清晰可见。是深夜修改方案时的灯光,是村民送来的热乎饭菜的香气,甚至是画错一笔时的懊恼与重绘后的欣喜,都成了比墙绘更深刻的收获。

0图为团队成员“加油干”主题墙绘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进行墙绘

未完待续:青春画笔永远在路上

离开红安县那天,阳光穿过薄雾印在墙绘上,红色革命印记、农耕文化场景、传统美德故事在光影里交织,像极了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这场跨越两地的“光影行动”,感悟出新的启迪:乡村振兴不但需要红色基因的传承,也需要传统美德的滋养,而青年的画笔,则让这些精神力量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乡土。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转身时,蝉鸣渐远,墙面上的色彩仍在呼吸,连带着塘里的荷花香,一起漫进了离别的风里。再见,这个用青春为乡土着色的夏天,再见,红安。待到来年蝉声再起,塘荷复艳,定以更饱满的笔触,赴这场与时光的约定——让每一面墙,都继续生长出温暖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