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黔新茶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故事,始于一份特别的牵挂——团队队长的家乡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民族村,家族三代人守着都匀毛尖茶园、与茶为伴。这份深植于乡土的茶缘,成为团队开展实践的初心。团队将目光投向这片茶香弥漫的土地,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探寻都匀毛尖茶叶里的乡村故事,也为家乡的茶产业做些实事。
一、踏遍茶乡:从田埂到政企,读懂一片茶叶的 “成长路”
要帮茶乡,先懂茶乡。团队成员怀揣着责任与使命,一头扎进了大河镇的茶园与产业链中。我们走在田埂上,帮助正在采茶的茶农,一边采茶一边提问,耐心倾听茶农在种植、销售过程中的困惑与期盼,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团队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人民政府、大河镇红光村委员会等单位,与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探讨都匀毛尖种植的政策支持、发展规划等关键问题,为产业发展寻求政策指引。此外,团队还前往三都县高山雾茗生态茶叶基地、大河镇永衡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当地企业,实地考察都匀毛尖的炒制工艺、生产流程以及市场销售情况,全面了解茶叶产业的产业链条。这一路走来,团队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真诚感受着茶叶产业的脉动,为后续的实践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汗洒茶园:把课堂搬进茶山,用双手接过茶农的辛劳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敏锐地发现,茶田中的采茶人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和稚嫩的留守儿童。炎炎夏日,他们在茶丛中辛勤劳作,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的心。团队成员没有袖手旁观,而是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为在烈日下采茶的茶农们送去了清甜的西瓜和解暑的饮水,用一份份清凉传递着关爱与温暖。在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全员向茶农学习采茶技术,从辨别茶叶的嫩芽到掌握正确的采摘手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虽笨拙却坚定地走进茶田,与茶农一同劳作,体验着采茶的艰辛。傍晚时分,团队成员们轮流背起沉重的茶叶,徒步送往炒茶厂售卖,切身感受着茶农日复一日的辛劳。在这片茶田里,团队成员们用汗水诠释着担当,用行动践行着责任,与茶农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三、专业赋能:让茶香飘得更远,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黔新茶香” 团队积极投身其中,为大河镇的茶叶销售贡献力量。团队成员与当地茶农携手,走进茶田开启线上直播。在镜头前,团队成员则详细介绍茶叶的品质特点和功效,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为茶叶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让茶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与此同时,团队内茶学背景的同学还发挥专业优势,对当地的茶叶进行了科技检测。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对茶叶的成分等指标进行分析,为茶叶的品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这份公益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当地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用青春的智慧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四、茶香传韵:让茶文化进生活,擦亮茶乡特色 “金名片”
在走访炒茶厂时,团队成员发现大量的茶叶废料被闲置丢弃,十分可惜。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团队成员们想出了妙招,收集合作社的茶叶废料,将其变身为传播茶文化的载体。团队带着这些特殊的“材料”,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在红星移民社区,与居民们一起用茶叶扎染手作,感受传统工艺与茶香的碰撞;在城南移民社区,教孩子们制作茶叶手工皂,让茶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扎根;在高平凤凰实验学校,开展制作茶叶香牌活动,让茶叶流淌出新的生命力;这些活动不仅让茶叶废料焕发了新的生机,更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名片,让茶香浸润了更多人的心田,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
这个夏天,“黔新茶香” 团队在三都县大河镇的每一步,都踩着茶香,也印着初心。我们用调研摸清路,用双手暖人心,用创新谋发展,只希望能让这片土地上的茶叶长得更好、卖得更火,让茶农的日子像泡开的茶叶一样,舒展又香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