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暑期“三下乡”|走进生产基地,赋能乡村振兴

2025-07-08 20:41 来源:中教网  崔孟泽 刘少泽 康振东   阅读 6.7千
199
分享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下,非遗文化成为了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山西省新绛县光村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深入了解澄泥砚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活力。本次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参观生产基地的环境,了解澄泥砚的制作流程,对话手工艺者,调研当地村民看法,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内核,领略当地村民热情好客的同时,切实感受到澄泥砚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效能。

图 1 精美的澄泥砚雕刻成品 康振东 供图

生产基地焕新活力,非遗文化“破圈”发展

“你们好啊,我来带你们参观基地。”刚从制作澄泥砚中腾出手的蔺女士来到基地口迎接实践团的到来,并且担任本次参观的向导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生产基地。实践团先后参观了生产区、展览区、生产窑洞、村庄历史展厅、研学体验区。生产区中,实践团围在工作台旁,观看手艺人指尖翻飞,细致地雕刻着砚台的纹理,不时发出感叹。展览厅和研学体验区陈列着各种精美的澄泥砚成品,团队成员用手抚摸着砚台细腻光滑的表面,感受着非遗技艺的精巧和温度。新颖的宣传推广路径和独特的研学体验模式,都在为澄泥砚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活态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探寻新路径。

图 2 埋头雕刻的手艺人 康振东 供图

对话手艺人,传承非遗心

参观完生产基地,实践团回到了生产区,与手艺人们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已经干了二十多年啦。”当被问道在这里工作了多久时,一位大叔感慨道。二十年坚守,二十年沉淀,手艺人的一生已经与澄泥砚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纽带。这种联系超越了物质,唯有匠心与热爱。面对实践团的询问,工人也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娓娓道来他们与澄泥砚的故事。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一致地认为“一个优秀的手工艺者,要能静下心,要能沉住气,要能坐得住。”毫无疑问,耐心是每一个工匠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内核。

图 3 实践团对话手艺人 康振东 供图

村民齐心谋发展,共绘乡村振兴图

走出生产基地大门,实践团访问了周边村民对于生产基地的看法并收集了群众振兴乡村的想法。在采访过程中,坐在福胜寺门前的售票人杨大爷这样说道:“生产基地里有很多工人都是这个村的妇女,这给她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实践团成员联想到如果没有这个文化基地提供的岗位,这些妇女或许将外出打工,无法与家人团聚。散落在小巷中的手工作坊,坐落在村落里的福胜寺,千年古村光村浓郁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光村千姿百态的文化产业,包括面塑、剪纸、书画、雕塑等等各种民俗文化艺术产品,这些文化产业与澄泥砚产业携手描绘了光村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共同助力着光村经济增长,文化繁荣。

图 5 实践团与手艺人们合影留念 杨子彤 供图

此次“晋砚澄心”实践团队的活动,通过深入走访工坊、对话匠人、调研产业,生动揭示了澄泥砚这门古老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它既守护着乡土文化的根脉,为乡村打上鲜明的文化印记,又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未来,期待有更多力量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描绘出更加美好的乡村发展新画卷。(“晋砚澄心”实践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