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4月23日讯(通讯员 王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片茶叶,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脉络;一场研学,架起了传统与少年的桥梁。4月22日,梓潼县金龙小学以“手采新芽,心悟茶道”为主题,带领师生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乐途茶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在茶香氤氲中触摸历史肌理,在劳动实践中培育时代新人。
一、茶山撷翠:指尖跃动的劳动诗行
晨光初绽,师生们背挎竹篓,踏入层峦叠翠的茶园。漫山茶树如绿色锦缎铺展,嫩叶凝露,清香袭人。“一芽一叶初展时,采摘要轻要准。”教练员的指导声中,孩子们俯身穿梭于茶垄间,指尖轻掐新芽,将鲜嫩茶菁收入篓中。
汗珠坠叶,映照出“谁知盘中餐”的深意;竹篓渐满,盛满了“粒粒皆辛苦”的体悟。孩子们在俯仰采摘间,既学会了“摘茶不取老叶”的技巧,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懂得了“尊重农作、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学。
二、工坊悟道: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
午后的制茶工坊内,茶香与墨香交织。孩子们首先浸润于饮茶礼仪的雅韵中——茶具摆放讲究“左杯右壶”,冲泡需“高冲低斟”,品茶应“三嗅三饮”。“礼之于茶,犹骨之于人”,举手投足间,传统礼仪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少年的修养。
随后,炒茶师傅的铁锅翻涌,揭开了制茶的奥秘:杀青时“锅温手测,抖闷结合”,揉捻需“轻压重揉,条索成线”。孩子们分组实操,在现代制茶设备前凝神屏息,看鲜叶经高温淬炼蜷曲成螺,闻青气随翻炒蒸腾化作熟香。“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当亲手炒制的茶叶落入杯中,浮沉舒展间,千年制茶技艺在少年掌心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传承。
最富创意的当属茶叶敲染环节。丝绢铺展如素笺,茶叶舒展似墨痕,孩子们轻捶慢捻,叶脉的纹路渐次拓印于绢面,化作独一无二的“自然画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片茶叶既是劳动果实,更是艺术媒材,让孩子们在敲击中感知自然美学的无穷张力。
三、羌舞翩跹:民族团结的韵律共鸣
暮色四合时,羌寨的篝火燃起。孩子们跟着羌族姐姐跳起“萨朗”舞,羊皮鼓节奏明快,银饰叮当悦耳。“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旋转的裙摆间,羌族文化的热情奔放与茶文化的含蓄雅致交相辉映,勾勒出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
四、校长寄言:以劳育心的成长答卷
“研学非走马观花,而是让文化基因融入血脉。”金龙小学校长董建飞表示,此次活动以茶为媒,让孩子们在“采、制、品、艺”的全流程体验中,既掌握了劳动技能,更理解了“茶如人生,先苦后甘”的处世哲学。“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当传统茶文化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遇,播下的是文化自信的种子,收获的必将是兼具人文底蕴与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茶烟袅袅,浸润少年心性;羌韵悠悠,激荡文化自信。这场融自然探索、技艺传承、民族团结于一体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味蕾与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堂镌刻进时光的“大思政课”。愿茶香常伴成长路,让劳动精神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少年的血脉中永续流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