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4月16日讯在天府之国四川,梓潼中学宛如一颗教育明珠,闪耀着知识与希望之光,承载着无数学子的青春梦想,砥砺奋进在培育时代新人的道路上。它扎根于梓潼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汲取历史文化养分,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一、文化传承,厚植精神沃土
梓潼,因文昌帝君而闻名遐迩,文化源远流长。梓潼中学得天独厚,将这一地域文化巧妙融入校园生活。漫步校园,文昌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从镌刻着劝学警句的文化石,到以文昌典故装饰的教学楼走廊,让学生在日常学习间隙便能沐浴文化清风。学校定期开展文昌文化主题活动,如诵读经典古籍,学生们身着古装,手捧书卷,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与千年前的智慧对话,领悟古人勤勉向学、修身立志的精神内涵。
传统节日更是文化传承的高光时刻。中秋佳节,校园里举办诗词赏月会,师生们围坐一起,品月饼、吟诗词,感受团圆之美与古典文学魅力;端午时分,包粽子、赛龙舟(模拟形式)活动热火朝天,学生亲手制作粽子,在动手实践中了解端午习俗背后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渊源。这些活动不仅丰富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心间,为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与民族自豪感筑牢根基。
二、师资领航,铸就教育中坚
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顶梁柱。梓潼中学广纳贤才,既有经验丰富、深耕教坛多年的资深教师,又有朝气蓬勃、理念新颖的青年才俊。学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常态化组织教师培训,从前沿学科知识到创新教学方法,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
师徒结对是校内传承经验的暖心举措。老教师倾囊相授,新教师虚心求教,共同打磨课堂。曾有一位年轻数学老师,初入校园时对教学重难点把握欠佳,在与资深师傅结对帮扶下,反复听课、评课、修改教案,逐渐掌握教学技巧,如今已成长为学生喜爱的骨干教师。
老师们还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以研促教。在省级课题研究中,探讨如何将本地历史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历史老师挖掘梓潼三国遗迹与教材结合点,语文课上引入梓潼文人轶事,让知识鲜活起来,既提升教学趣味性,又助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为教学质量攀升注入强劲动力。
三、多元课程,赋能个性成长
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梓潼中学精心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科拓展课程,让学有余力学生“加餐”。物理兴趣小组探究生活中的力学奥秘,从桥梁建筑到日常运动,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拓宽知识边界;文学社团定期组织创作研讨、读书分享,校园刊物发表学生习作,燃起文学创作热情。
艺体特长课程同样精彩纷呈。音乐教室里,合唱团歌声悠扬,从古典乐章到流行金曲,精准演绎,多次在市县比赛获奖;美术课堂上,素描、水彩、国画多样教学,学生用画笔勾勒梦想,校园画展展示青春风采。运动场上,足球队、篮球队挥汗如雨,日常训练与校际联赛打磨战术、锤炼意志,强健体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
通用技术与劳动实践课程别具一格。木工坊里,学生亲手制作小型家具,从设计图纸到打磨成品,体验工匠精神;校园农场,学生参与播种、养护、收获全过程,明白劳动艰辛与食物珍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再是纸上谈兵。
四、德育为先,培育时代栋梁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梓潼中学德育工作扎实且富有创意。主题班会聚焦社会热点与成长困惑,“网络文明伴我行”引导正确用网,“挫折应对有妙招”助力心理调适;国旗下演讲,学生们以青春之声传递爱国、奋斗等正能量,激发奋进力量。
志愿服务成为校园风尚。学生走进社区关爱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房间、表演节目,温暖他人同时收获感动;环保行动中,清理街道垃圾、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为家乡生态出力,社会责任意识在行动中生根发芽。
心理健康教育全程护航。专业心理教师团队,日常开设咨询服务,排忧解难;青春期专题讲座、考前心理辅导精准助力不同阶段需求,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以积极心态逐梦前行。
五、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双翼。梓潼中学搭建多元家校沟通平台,家长会不再是成绩汇报单一模式,而是分享成长规划、教育方法交流盛会。家长课堂邀请各行业家长进校,医生讲健康知识、警察授安全常识,丰富学生视野。
亲子活动温馨有爱。亲子运动会上,父母与孩子并肩作战,接力赛跑、协同跳绳,欢笑与汗水交织,拉近亲子距离;户外研学亲子同行,参观梓潼博物馆,亲子携手探寻历史,增进了解同时强化教育连贯性,携手为孩子成长铺就坦途。
六、展望未来,再谱教育新篇
回顾过往,梓潼中学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征程任重道远。在新时代教育浪潮下,学校将继续秉持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精髓融入教学,提升课程内涵;加大师资培养投入,打造卓越教师团队;优化课程设置,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竞争需求;强化德育实效,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紧密家校联系,汇聚各方力量。相信梓潼中学定能在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稳健迈进,为国家、为社会培育更多栋梁之材,让梓潼教育名片更加熠熠生辉。(四川省梓潼中学校 刘翔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