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陈斌 博士 副教授 硕导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就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融合了信息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是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曹艳林等,201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考验和机遇。陈淼(2023年)提出,高校在培养毕业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环境方面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这些问题影响了毕业生对当前时代变化的适应能力。任紫君等(2024)提出人工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个人实践与职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王静(2024年)认为,高校亟需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服务,并增进与企业的协作,以提升毕业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适应性。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普及推动了就业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大模型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也带来了传统岗位的缩减,这要求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技能需求的变化上,还涉及到教育模式的转型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战略优化。因此,如何优化现有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二、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耦合关系
借鉴季凯(2023)等学者研究,提出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课程、高等教育教与学和高等教育评价四个方面:(1)变革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内涵、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2)课程变革主要表现为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的转变;(3)教与学变革主要表现为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4)评价变革主要表现为教育评价、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的转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人工智能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活动。相较于教育的不同阶段和层次,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与人工智能转型的紧密联系。亟待以社会发展的全局系统思维考究社会、技术与教育的深层次关系,这是研究未来教育的基本起点,也是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使命。
三、人工智能时代优化学科专业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以确保毕业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应当直接地响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需求和岗位特征变化,通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适应新兴行业和未来职业需求的人才。例如,引入跨学科的人工智能课程、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等措施,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分析毕业生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竞争力来源以及就业市场响应,可以反馈到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来。这种整合有助于建立起市场需求和时代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体系,有效地响应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在“共性与个性”中探索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智能化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教育系统、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等,能够“因材施教”;通过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二)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新兴学科发展
数智化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学科专业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向跨学科整合趋势发展。例如,将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结合,开设数据科学与社会分析等新兴学科,以满足社会对跨界人才的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兴学科,这些新兴学科对人才培养的变化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通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强化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对接,确保教育输出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项)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2024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