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31日讯 (通讯员 韩闻艺 罗欣 余婷婷)2025年7月7日至9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艺路生花实践队赴广东省肇庆市凤村镇禄村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禄村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乡土文化与艺术教育在孩子们心中碰撞出奇妙火花。在凤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积极配合下,团队紧扣禄村美育需求,将当地贡柑、番石榴、牛奶枣、肉桂等特色农产品化为灵感源泉,精心设计非遗扎染、特色黏土、油纸伞制作等课程,让传统文化在动手实践中焕新,让乡土记忆在课堂里扎根生长。
聚力赋能:搭建美育实践的桥梁
美育课程以“感知传统魅力“为核心,通过多元形式搭建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连接桥梁。当非遗技艺遇上田间物产,便有了最生动的教学素材。孩子们在扎染布上晕染贡柑的橙黄,用黏土捏出牛奶枣的圆润,在油纸伞上勾勒肉桂的纹路……这些元素与艺术教育碰撞,不仅让孩子们直观触摸到家乡的物产丰饶与文化底蕴,更在动手创作中激活了艺术创造力,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联结传统与乡土文化的纽带。
扎染传艺:让传统古韵在指尖流转
非遗扎染课堂上,队员们没有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是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设计了从认知到实践的沉浸式教学。从扎染历史渊源的娓娓道来,到折叠、捆扎技巧的手把手示范,再到染色、晾晒过程的耐心指导,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步步深入。染色环节不局限于传统靛蓝,而是加入多种彩色染料供孩子们自由调配,鼓励大家“画出自己心中的乡土颜色”。孩子们被奇妙的染色过程深深吸引,在捆扎棉布时,他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田字格”“波浪纹”等花样;在等待染料渗透的时刻,他们围绕着晾晒绳,兴奋地讨论着成品的模样。 课堂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染料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扎染技艺,更在心中种下了热爱乡土、传承文化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制作扎染布
巧手塑趣:巧手捏出农产新模样
特色黏土课程以“触摸-观察-创作”为脉络。队员们提前采摘当地水果作为实物教具,将禄村的田间农产搬进课堂,通过实物观察来讲解农产水果的形态、纹理等,并指导孩子们用黏土复刻形状。揉、捏、刻、画的技巧演示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孩子们自发分工——有人捏制圆润的果实,有人用工具雕琢果纹,通过触摸农产的形态,灵巧的手指间,一个个充满家乡特色的贡柑、荔枝、牛奶枣等黏土作品逐渐成形,创造出了黏土”农产拼盘“,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亲身触摸和感受了农产的形态,与同伴们紧密合作,创作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黏土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充分发挥了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还发现了家乡特产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制作黏土
伞绘乡情:童心画笔绘就乡土情
油纸伞课程里,实践队员们带着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传统工艺+乡土记忆”的奇妙之旅。讲解环节,实践队员们向孩子们介绍了油纸伞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搭配动画短片里伞匠师傅绷伞面、绘花纹的场景,孩子们入了迷,时不时举手问:“伞骨为什么是竹子做的呀?”“以前的人下雨天都用这个吗?”到了“伞面画家乡”环节,孩子们的想象力彻底被点燃。画笔在伞面上流转,肉桂的纹路、竹子的轮廓、田野的色彩渐渐铺满伞面,团队协作环节里,孩子们互相分享创意,合作完成主题绘画,一把把精美的油纸伞从孩子们手中诞生。当孩子们举着伞转动时,伞面上的画与远处的稻田相映成趣,传统工艺与乡土记忆完成了一场生动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制作油纸伞
“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实践队队长说。
▲艺路生花实践队与学院领导、当地代表合影
这场美育实践活动,从课程设计时反复打磨乡土元素的融入方式,到现场教学中耐心引导每个孩子释放创意,队员们分工明确、协作默契 ,用热忱与专业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风采,接下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为乡村美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力量。(文:罗欣 余婷婷 图:李卓恒 朱国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