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冕宁里庄有群“丈量者”——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三下乡团队用“三把尺”测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7-30 18:13 来源:中教网  彝乡语桥实践团队   阅读 2.1万
687
分享

7月15至16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乡语桥实践队一行深入凉山州冕宁县里庄镇,以“血压计丈量健康尺度、问卷丈量文化轨迹、脚步丈量服务深度”三把“尺”为实践准则,在当地两个村庄展开了一场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与健康服务行动,用青春脚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血压计的刻度:于脉搏起伏中标记健康基线

高血压是威胁中老年健康的高发疾病,健康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队员们携带血压计穿梭于山野村落,挨家挨户为523名村民测量血压,详细记录他们的数值差异,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把低盐饮食、规律作息等控压妙招,用通俗话语将健康指导融入家常聊天。

走访途中,一位年迈的阿婆让队员们心头暖洋洋。尽管岁月已让她无法与队员们正常交流,但当队员们为她测血压,嘱咐其家人照护要点时,阿婆脸上真诚的笑意,像被阳光浸暖的棉花,蓬松又温软,里头藏着的感激,化成了最动人的回应。

▲图为队员为年迈的阿婆测量血压

而当见到另一位身患疾病、蜷卧在地、臀部肌肤裸露在外的阿婆时,队员们的心则骤然一紧,久久不能平静。那份想要深度帮扶而又力量有限的无奈,悄悄在心底发酵成更执拗的斗志:要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要更加用心尽己所能科普健康,让这样的困顿,能在一代又一代志愿者一次又一次的基层奔赴中慢慢消解。

▲图为队员为蜷卧在地的阿婆测量血压

问卷上的乡音:于方言脉络中播撒文化希冀

与此同时,普通话与生理知识调研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此次调研覆盖了村里228户人家。每一户走访,社长都小跑在前,用彝语细心沟通:“大学生娃娃们是来送健康、调研普通话使用情况这些的,都是为了我们好嘞。”

淳朴的乡亲听了社长的话,早早敞开门扉等候。他们腼腆又热情,方言里努力夹杂着想让娃娃们听懂的普通话一遍遍回应:“我们没有文化嘞,不晓得要做什么嘞,你们问,我晓得的都讲”,把配合写进了用饭用茶让座的热情邀约里,藏在了认真点头的动作中。

在小蝴蝶家的石头小院里,小蝴蝶雀跃地告诉队员们:“我们在学校都说普通话,讲故事、唱儿歌都是。回家就跟家里人说方言。”阿莫则用彝语说着她不会普通话,听着也有一点费劲,但年轻人学了文化的都会。阿莫的话道出普通话已成为年轻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却仍是当地中老年与外界沟通的障碍,这也让队员们对普通话推广现状及其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接受调研的“小蝴蝶”

▲图为正在缝制民族服饰的小蝴蝶阿莫(妈妈)

脚印的重叠:在社长账本中校准服务精度

社长的账本里密密麻麻记载着村民的各种信息,队员们将青年脚步与社长经验互补,结合走访信息、调研现状,以需求为导向,搭建临时讲台,为村民开启了防“艾”、急救、普通话推广小课堂。

▲图为队员在临时小课堂开展健康科普活动

“当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脚步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同频共振,再偏远的乡村,也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建成和美乡村。”社长指着早已停办的小学外墙上那句“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继续说到“希望我们村的孩子都能成为远飞的雄鹰,学好文化知识飞出大山,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乡村的精神面貌,和你们一样用知识和技能去回馈这个社会”。

▲图为江口村社长写给队员们的一封感谢信

里庄镇的深度实践,不仅是彝乡语桥实践队青春答卷上的浓墨重彩一笔,更成为连接高校与民族地区的温暖纽带。那些在健康服务中传递的关怀、在调研走访中凝聚的智慧、在语言沟通中搭建的桥梁,正悄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更多的川康新青年将接过接力棒,以知识赋能乡村,以行动诠释担当,让青春之花在民族地区的沃土上持续绽放,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旺、健康普惠、文化繁荣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团队成员:张孟圻、蒋旭、赵文君、蔡尔且、鲁尔者、石达吉、何星艳、冯欣怡、钟佳馨

指导老师:李萍、王万利、杨光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