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31日讯(通讯员 刘超 王健)近日,北京城市学院“耘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延庆区大榆树镇陈家营村,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周的“电商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前期调研、技能培训、田间助农、直播带货等系列行动,不仅为村民打通了农产品线上销售新渠道,更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精准调研:摸清“痛点”方能靶向发力
为确保实践活动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实践团在出发前便启动了系统性调研工作。团队设计了涵盖农产品种类、现有销售渠道、电商认知程度等维度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收集有效样本34份。同时,11实践团成员分成5个小组,深入陈家营村20余户农户家中进行面对面访谈,详细记录村民在农产品销售中遇到的“运输成本高、客源不稳定、议价能力弱”等实际困难。
“我们家种的彩椒品质好,但每年都得等收购商上门,价格压得很低。”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了多数农户的心声。调研数据显示,陈家营村85%的农产品依赖传统线下批发,仅有5%的农户尝试过电商销售,且普遍面临“不会操作、不懂运营、缺乏流量”的困境。这些一手资料为实践团制定“电商技能培训+实地实操带货”的帮扶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乡村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内容与农户进行访谈
技能赋能:把直播间“搬进”农家院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电商运营短板,实践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在村委会大院开设了“乡村电商直播学堂”。实践团成员邸圣杰同学以“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抖音平台规则、直播话术设计、产品展示技巧等实用知识。课堂上,他现场演示如何搭建简易直播间——用三脚架固定手机,利用院子里的玉米地作背景,随手摘下的辣椒就是最佳道具。
“张大叔,您看这样拿手机,镜头里的辣椒颜色更鲜亮。”“李阿姨,介绍产品时可以说说咱们的种植方式,绿色有机是卖点。”实操环节中,实践团成员一对一指导村民拍摄短视频、发起直播。70岁的陈大爷起初连手机解锁都费劲,经过两天培训,竟能在镜头前熟练介绍自家种植的辣椒:“我们这辣椒,都是用井水浇的,辣味足!”这场“接地气”的培训,让20余名村民初步掌握了直播基本技能,不少人当场注册了抖音账号。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销售农产品
田间助农:从大棚采摘到线上热销
实践期间正值陈家营村辣椒丰收季,实践团成员主动走进蔬菜大棚,帮助农户采摘、分拣、打包。35℃的棚内闷热潮湿,同学们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但没人叫苦叫累。“一上午摘了200多斤,虽然累,但看到筐里绿油油的辣椒,特别有成就感。”实践团成员胡梓昂同学说。
采摘的农产品如何转化为经济效益?实践团决定“边实践边带货”。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同学们在院内搭建临时直播间,将刚从地里摘下的辣椒、桃子、吊瓜等农产品搬上镜头。“家人们看过来,这是陈家营村的新鲜彩椒,现摘现发,3斤只要25元!”实践团成员轮流上阵当主播,结合培训中学到的技巧,详细介绍农产品特点。镜头外,其他同学则负责打包、填写快递单,形成“直播销售—打包发货”的完整链条。
这场持续3小时的直播,吸引了2000余名网友观看,点赞量超5万,最终成交150余单,销售额达2872元。当村民们拿到第一笔直播收入时,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没想到这手机真能卖出东西,比等收购商强多了!”村民张大哥难掩激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摘农产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户搬运农产品
长效帮扶:留下“带不走”的致富技能
实践团的行动并未止步于短期帮扶。为让电商直播在陈家营村落地生根,团队正在整理实践期间积累的经验,计划为村民印制《乡村电商直播运营全周期操作宝典》。这本手册将涵盖平台注册、直播流程、售后处理等内容,还收录了村民的直播案例和实践团总结的10条“带货金句”,真正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此外,实践团还与村委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将通过线上指导、定期回访等方式,持续跟踪村民的直播运营情况。“我们建立了微信群,村民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问,后续还会帮他们对接物流资源,降低发货成本。”实践团指导老师刘超表示,希望通过“输血+造血”的模式,让电商直播成为陈家营村的常态化销售渠道。
此次“耘梦”实践团的陈家营村之行,是一次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前期调研到技能传授,从田间劳作到直播带货,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不仅为陈家营村的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路径,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青春印记。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初心,用实际行动为更多乡村带去发展活力,让电商助农的种子在广阔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