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我参加了第11期张文质线上写作班,我想以此来督促和激励自己。张老师说,当你不读不写的时候,你很容易沦为一个教育机器,当你动笔的时候,你就超越了95%,当你出书的时候,你就超越了99%。
无论是谢云老师的知行社,还是张文质老师的教育写作,以及他们共同发的教育行走,李镇西老师的5个1和4个不停……所有的倦怠和平庸都与不读不写有关,所有教育的奇迹都来自于读写行走带来的视野拓展和思考的深邃。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写日记,我至今还记得父亲给母亲读我写的日记时不绝于耳的赞扬。父亲喜欢收藏一些古典小说,这是我最早的读物,小喇叭,星星火炬,小说连续广播,我总是听得如痴如醉。
我第一次发表文章是18岁时在《民族作家》上发表的小说《儿子!儿子!》,讲述的是一个亲情故事,包含着世态炎凉,这篇小说获得了“新星奖”。并被邀请参加了“丝路笔会”。
但是正像张老师说的,人是有惰性的,教师这个行业很容易偷懒,而且很容易受群体的影响。虽然因为你的读写,别人会礼节性地赞美几句。但却很少有人会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会与读写有关(论文除外),甚至会有人认为读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写来写去,说明你很闲。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读写很少, 我忙忙碌碌地重复着我自己,停滞不前。直到对职业产生了倦怠和迷茫。
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谢云老师的知行社,谢云老师热情地支持鼓励教师读写,并为读写创造了很多的平台,我结识了很多朋友,知行社确实成就了不少的老师。
但是最初的读写,并没有与教学结合起来,直到后来我教回了自己的专业,我对17级2班倾情投入,我引导他们读写,编作文集,我写了大量的教育随笔,以此来反省自己的教学。这届学生不仅带得很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的其中一篇总结性的教育随笔由于谢云老师的推送,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登在《中国教师报》上,被多家平台转载,还获得了涪城区的“欧阳修文艺奖”。我自己加入了谢首勇老师的名师工作室。 我18,19年与教育行走擦肩而过,2021年参加了线上的行走,22年参加了第7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班,23年参加了线下教育行走,今年又参加了第11期在文字教育写作班。 在不断的读写和反思之中,也带来了我的专业成长,我在区上分享了我的作文教学。上了作文教学公开课,领衔工作室文学社。我以前从来不敢相信自己有勇气去承担这样的工作,我想这正是教育写作的魅力所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 未知的世界很多,我将继续追寻,继续写作,继续思考,让写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