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9月23日讯(通讯员 张春艳)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究兴趣,2025年9月16日,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实验小学成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说文解字”双师课堂。本次课堂聚焦“冬”与“往”两个汉字,通过线上名师与线下教师的协同授课,从字形演变、词义引申、基本含义及文化内涵四个维度,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汉字溯源之旅。
课堂伊始,线上名师小玉老师借助生动的动画演示,清晰呈现了“冬”与“往”的字形演变过程。“冬”字最早为甲骨文,像两根绳子各系一团丝线,表示终结,后逐渐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最终形成现代简体字“冬”,其字形始终与“终结、寒冷”的本义紧密关联。而“往”字甲骨文像一个人扛着农具走向远方,本义为“去、到某地”,历经演变,字形更加简洁规范,但核心表意始终未变。生动的字形演变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汉字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
在词义与引申讲解环节,双师配合默契,结合具体语境与经典例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二字的含义变化。“冬”的基本含义是一年中的第四季,因冬季是万物蛰伏、一年即将结束的季节,由此引申出“终了、最后”的意思,如“冬藏”“冬至”。“往”的基本含义为“去、到别处”,如“来往”“前往”,随着语言发展,又引申出“过去的、以往”的意思,如“往昔”“往事”。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二字的基本用法,更学会了从本义推导引申义的方法。
关于“冬、往”的文化内涵,课堂上更是亮点纷呈。教师们通过分享古诗词、传统习俗与历史典故,让学生领略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冬”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是寒冷的季节,更象征着休养生息与希望的孕育,“瑞雪兆丰年”体现了人们对冬季的期盼;冬至吃饺子、汤圆等习俗,承载着团圆、安康的美好寓意。“往”则蕴含着中国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传递出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人生态度,“向往”一词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憧憬。
此次“说文解字”双师课堂,以新颖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了解汉字的奥秘。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汉字素养与文化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让更多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文化之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