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西南财经大学“渠畔薪火”实践队:赓续渠畔薪火,赋能旗迹振兴

2025-09-15 14:1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6.6千
215
分享

2025年7月12日至16日,西南财经大学“渠畔薪火”实践队在奔赴“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发源地——河南省安阳林州,开展了一场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值红旗渠通水60周年,团队通过实地参观、亲身调研、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沉浸式学习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和谷文昌事迹,并与基层干部深入交流,探寻林州这片英雄土地上的红色精神密码,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青春动能。

溯精神之源·启红色征程

实践队第一站便走进了庄严肃穆的红旗渠纪念馆。在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前,队员们系统了解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在极度缺水的困境中,凭借“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历时十年,用血肉之躯在太行山腰开凿出“生命之渠”的伟大壮举;在标志性工程青年洞前,队员们聆听了当年300余名青年突击队员,以“宁肯苦干、绝不苦熬”的信念,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硬生生凿通这条长616米、宽6.2米隧洞的感人事迹,深刻体悟了“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脚下的渠水奔流不息,仿佛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青春史诗,激励着当代青年勇担使命。

对话功勋者·薪火永相传

队员们特别拜访了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功勋党员、2025年“中国好人”张买江。这位当年仅13岁就跟随父亲上工、被誉为“小老虎”的修渠英雄,深情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朴实而坚定的话语:“只要肯干,石头也能开出花来”,深深烙印在实践队员们心中。老人还特别动情地回忆了红旗渠通水那天,他作为代表将第一担水挑回村庄时,在场父老乡亲无不落泪的感人场景。这场与英雄模范的面对面交流,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立体,使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的载体。

悟公仆本色·汲初心力量

在扁担精神纪念馆,队员们了解到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几十年如一日,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翻山越岭为山区百姓送货的感人事迹,“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跃然眼前。随后,在谷文昌事迹展中,队员们学习了这位“四有书记”的典范、林县走出的优秀干部,如何带领福建东山人民治沙造林、改变海岛面貌的动人故事。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公仆情怀,与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林州宝贵的精神财富。

探振兴密码·看乡村蝶变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团队深入到林州市庙荒村,对村支书郁林英进行了采访。郁书记详细地介绍了庙荒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及推进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位从外村嫁入的媳妇和女性村支书,她曾面临过因学历和性别带来的种种质疑和偏见。在脱贫攻坚最为艰难的时期,即便遭遇村民的不理解,她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做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郁书记的讲述,并积极提问。结合这几天在庙荒村的所见所闻,与郁书记就乡村未来的振兴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青年的视角为当地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面对面访谈与开展宣讲,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解码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探究这股源自人民、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如何化作驱动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党的领导、人民伟力的决定性作用,筑牢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血脉的理想信念。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渠畔薪火实践队 供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