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西农学子三下乡:解码岚皋富硒鸡蛋全产业链,以专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2025-09-14 21:38 来源:中教网  李鑫洁 宋雅琪 刘柯心月   阅读 9.5万
分享

中教网讯(通讯员 李鑫洁 宋雅琪 刘柯心月) 为系统梳理岚皋县富硒鸡蛋产业发展脉络,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县域特色农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岚皋蛋生计,食安中国行” 实践团队,赴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开展富硒鸡蛋产业专项调研,通过 “政策座谈 + 企业走访 + 市场调研” 三维模式,深度剖析产业从养殖到销售的全链条现状。

锚定产业根基:政策座谈厘清发展脉络

团队首站与岚皋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展开专题座谈,从政策层面把握产业发展全局。据县农业农村局介绍,岚皋县依托全国第二富硒资源带优势(中硒和高硒土壤占县域总面积 94.39%),已形成以富硒鸡蛋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现有规模化蛋品养殖场 12 家,年产蛋量约 1500 吨,其中安康巴人缘食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构建了 “饲料研发 — 标准化养殖 — 精深加工 — 终端销售” 全链条运营模式。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补充,蛋品产业目前带动 500 余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年增收约 2500 元,但中小养殖户 “富硒认证不规范、加工技术落后” 的问题,仍制约产业整体品质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团委干部召开座谈会

座谈中,团队还了解到岚皋县富硒魔芋产业的成熟经验 —— 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订单模式、精深加工技术应用及区域品牌打造,年产值达 9 亿元,这为富硒鸡蛋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 “岚皋样板”。

  深耕产业核心:企业走访解码技术细节

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团队重点走访安康巴人缘食业有限公司及关联的康泰牧业养殖基地,深入生产一线挖掘产业实践密码。在康泰牧业养殖基地(占地 150 亩,蛋鸡存栏 4 万羽),团队实地观察到 “富硒桑叶 + 玉米 + 豆粕” 的科学饲料配比体系,以及智能温控、自动喂料、循环富硒水源等现代化养殖设施。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该模式养殖的蛋鸡,所产鸡蛋硒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鸡蛋,胆固醇含量更低,且实现 “无抗养殖”,蛋品达到无菌标准。

图为企业负责人介绍养鸡场

在巴人缘食业加工车间,团队全程记录富硒烤鸡蛋的标准化生产流程:从鲜蛋自动化清洗、70-80℃加压加温入味(持续 4 小时),到 4 小时低温慢烤锁鲜,再到塑封包装与 121℃高温杀菌,最终实现 12 个月常温保质期。企业负责人坦言,目前虽已突破 “带壳慢烤防碎裂” 技术瓶颈,但仍面临 “深加工产品单一(仅烤鸡蛋、鲜蛋为主)、高端研发能力不足” 的挑战,如缺乏蛋粉、功能性蛋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图为蛋品生产车间

  触摸市场脉搏:调研反馈锚定需求方向

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团队同步开展 “线上 + 线下” 调研。线下方面,在岚皋县城关镇社区、农贸市场发放问卷。线上方面,团队借助当地 “村 BA” 篮球赛事热度开展抖音直播,两小时内吸引 1200 余名网友观看,售出产品 15 单(外市订单占比 40%),并收集到 “包装提升辨识度”“开发多口味烤鸡蛋” 等关键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直播推广产品

调研发现,当前岚皋富硒鸡蛋市场仍存在 “品牌认知局限于区域内、线上渠道渗透率低、消费场景单一(以早餐和零食为主)” 等问题,亟待通过品牌升级与渠道拓展破局。

  输出实践成果:对策建议助力产业升级

基于全链条调研,团队结合专业知识形成系列建议:在技术层面,建议推动养殖环节智能化改造(如引入物联网监控硒含量)、加工环节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线(如开发富硒蛋粉、蛋清面膜等);在产业模式层面,借鉴魔芋产业经验,推广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统一饲料供应、养殖标准与产品回收;在市场层面,构建 “区域公共品牌(岚皋富硒蛋)+ 企业品牌” 双轮驱动体系,通过电商直播常态化、一线城市商超专柜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

此次调研,西农学子以专业视角解构了岚皋富硒鸡蛋产业的 “优势与短板”,不仅形成详实的《岚皋富硒蛋品消费需求报告》,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落地的 “技术 + 模式” 解决方案。团队表示,后续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助力岚皋将 “硒资源” 转化为 “硒财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产业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