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鹄鸣三元实践团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开展“抗英—抗战精神传承”主题活动。实践团通过“三元里抗英与近代抗战英烈故事分享”“诗词里的木棉:英雄花开英雄城”“三元精神文物寻宝挑战”“庙前誓师剧本围读体验”四大课程模块,将三元里抗英精神与近代抗战革命精神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们在沉浸式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
飞砣抗敌,遗书铭志
实践团成员罗盈盈老师以“女性英雄”为线索,讲述三元里抗英斗争中飞砣凤以飞砣为武器,参与誓师“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的团结壮举,继而引出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事迹,通过英烈人物专题,引导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弱不畏强”的抗争基因跨越时空延续,进一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家国认同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罗盈盈正为学生授课
在课程的后半部分,罗盈盈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红色卡片,学生们将想对英烈的话写在上面,随后学生们有序来到大榕树下,依次上前将其系在榕树上。学生们时而仰头凝视,神情肃穆,偶尔清风拂过,红色卡片与枝叶共同沙沙作响,仿佛历史与当下在此刻悄然对话。这场无声的仪式,让抗争精神通过具体行动,在学生们心中完成了一次静默而有力的传递。

图为学员们正写下对英烈的寄语

图为学员们将相对英烈说的话系在大榕树上
木棉传情,诗词铸魂
实践团成员徐添鸿以广州市市花“木棉花”为媒介,凭借其在诗歌中代表“英雄节气”的意象,向学生们介绍了古代与近代的木棉诗。同时结合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歌谣《怨气歌》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们以笔为矛,创作抗日主题的木棉短歌,这一堂课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家国”概念的历时性,也深化了他们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团成员徐添鸿正为学生授课

图为学员们正在创作木棉诗
文物寻根,精神解码
实践团成员王智以馆内文物为线索,从文物中凝练出极具代表性的“三元里精神”,并结合近代抗战革命精神的特点,向学生们传递了一脉相承的抗争精神,同时精心设计了“四件文物里的精神密码”任务:学生们分成四组寻找象征“保家卫国”(誓师文件)、“敢为人先”(誓师石碑)、“众志成城”(怨气歌文稿)、“敢于斗争”(抗英武器)的文物,并同时进行拍照打卡。文物便成了真实可触摸的历史教材,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与实践操作,深刻理解了抗争精神,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智正为学员们授课

图为学员们正进行文物寻宝活动
剧本围读,誓言重温
实践团成员李演引导学生们重新回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历史的原点——三元古庙前。在这里,学生们不再是听众,而是历史的“参与者”。学生们模拟1841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壮烈场景,在李演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剧本围读,高声诵读充满血性的抗英誓词。站在当年英雄们呐喊的土地上,亲口念出那饱含怒火与决心的誓言,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梁柱间的回响与少年胸腔中的热情,极大地强化了历史代入感与使命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演正为学员们授课

图为学员们正认真研读剧本

图为学员们正认真围读剧本
成果展示

图为学员们创作的木棉诗
从1841年三元里烽烟到抗战铁血长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鹄鸣三元实践团以创新教育实践架设时空桥梁。当孩子们抚触斑驳的三星旗、朗朗诵出抗英誓词,历史不再沉睡于课本——它化作榕树上的心声、红棉下的战歌、寻宝时的欢呼、庙宇中的呐喊。这一课,让抗争精神从文物中醒来,在青少年血脉中奔涌,昭示着一个民族永续的生命力:记忆不灭,薪火长明。
通讯员:王嘉豪
审稿员:殷美玲 梁慕瑜
2025年7月10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