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1 日,西南财经大学 “茶哆啦” 实践队走进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关口村。这座因蒙顶山茶声名远播的脱贫村,正以茶叶为核心驱动力,铺展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实践队员们历时三天,深入政府部门、非遗工坊与茶园农户,系统探寻当地以茶为媒的振兴路径。用青春的视角,看这片土地的潜力,看振兴路上的希望,看茶香里的中国乡村。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采访孙书记。 刘姝含 供图)
发展密码:一片叶子带活乡村经济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我们采访了关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树雄。这位在基层耕耘了25年的书记,向实践队揭开了茶乡的振兴密码。全村现有茶园3050亩,滋养着1900多位村民。村党委与村委会交叉任职,形成合力。据孙树雄介绍,关口村种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曾是茶马古道藏茶的重要源头。如今,茶叶与猕猴桃、土耳瓜等经济作物共同支撑起村民生活,人均年收入已达1.1万元,稳稳超越脱贫基准线。
孙书记细数产业升级的足迹:两条宽阔的产业大道贯穿茶园,1.5公里村道硬化工程彻底解决了“出行难”与“回头路”问题;景区东大门的打造与半山腰民宿的兴起,让村庄开始拥抱乡村旅游的机遇。村内13家茶企中,已有两家按政府标准完成改造提升。
“资金、资源、资产——‘三资’管理按期阳光公示,老百姓心里有本明白账。”孙树雄谈及治理之道时强调。村便民服务中心不仅成为村民办事的窗口,更融合了法律咨询点与乡村文化打卡功能。教育医疗扶持亦落到实处,从学前教育到大学,脱贫户子女享有梯度补贴;面对医疗负担,除医保报销外,村集体每年还需承担约10万元的自费部分。
但产业蓬勃发展背后亦有隐忧。采茶辛劳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村中虽组织技能培训,但年轻力量注入茶园仍显不足。村委对此持开放态度:“鼓励年轻人外出开阔眼界增收致富,但若有志回归乡土,我们必全力提供指导和平台。”孙树雄说。茶树更新换代与土壤保护亦是挑战,村委通过邀请农业农村局专家常态化下乡指导科学施肥、推广有机肥与改种翻种技术予以应对。
非遗传承:让老手艺焕发时代生机
实践队有幸与曾志东、黄奇美等省级、县级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实地感知了蒙顶山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蒙顶山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孕育了茶叶的优良品质,而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则让这份自然馈赠得以升华。
从传统柴火焙茶、深山晾茶的古法工艺,到通过跨境电商将茶叶销往海外的创新尝试,当地非遗传承者既坚守着手工制茶的匠心,又积极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传承模式,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产业发展、焕发经济价值的活态文化。
民生改善:茶垄间结出幸福果实
走进脱贫户家中,实践队见证了茶业发展对村民生活的切实改变。在关口村,土地流转、茶园务工等模式让村民获得一份额外收入,曾经的贫瘠土地如今成为“聚宝盆”。以脱贫示范户为代表的村民,通过参与茶产业相关工作,家庭收入稳步提升,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勤劳致富”的理念在茶垄间落地生根。同时,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保障政策精准落实,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增强。
(图为实践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广勇合影。 丁一珊 供图)
(图为受访茶户正在讲述自身脱贫经历。 刘彦麟 供图)
这变化的温度,藏在茶农院里沉甸甸的桃梨间,映在新翻修的屋檐下——那屋檐稳稳兜住风雨,更兜住日子的安稳,润在村民们谈起收成时眼角扬起的笑纹里。这一幕幕温暖的影像在诉说: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词,是看得见、摸得着、暖到心的实在;在证明,茶产业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到了每一位村民,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支柱,更是民生改善的基石。
此次关口村之行,让实践队深刻感悟到,一片茶叶承载的不仅是农业产值,更是政策智慧、文化底蕴与民生期盼。从政策护航到非遗赋能,从民生改善到青春助力,关口村的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文化、人才等多要素的协同发力。行囊装满收获,脚步迈向新程,我们期望通过传播这片土地的故事,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这故事,正由扎根者坚守、由探寻者传播,在代际接力中书写着更绵长的振兴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