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艺启同德”实践团响应“百千万工程”,借助白云区同德围“老码头”创意园的旧改契机,依托《同德围老码头创意园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项目发挥产品设计的专业特长,为石井河畔老码头这座工业遗址提炼出龙舟、异木棉、货船这三个文化基因,并用装置设计、IP设计和文创设计,为基于遗址兴建的办公园区注入文旅活力,助力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打卡热度的河运文旅新地标。
团队合照
破题寻根:解码在地基因,锚定设计方向
项目绝非闭门造车,团队多次深入园区调研。一方面了解同德围的水运历史,以及老码头昔日的货运历史。另一方面,也了解园区管理者对于旧改项目的设计诉求。如何提炼文化基因,三下乡设计团队发现石井河作为龙舟训练场所的新功能,每年十月河岸还会呈现绚丽多彩的异木棉景观,而园区也保留着昔日货运码头的空间布局及老物件。设计团队由此提炼出龙舟、异木棉、货船这三个老码头文化基因。然而,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成为能否转化为设计要素的关键。最终,设计团队找到了三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元素与元素间的两两关联,避免不同文化元素存在设计逻辑的冲突与呈现上的违和。
设计赋能:专业笔锋转译岭南魂
依托扎实调研,团队将课堂所学从用户研究、文化符号提炼到产品造型、材料工艺、IP设计等方面展开实战设计,做好分组精准发力。
1.文创&IP组:让岭南记忆可触可携,新文化入驻老码头
文创组设计了用以异木棉打卡的文创服饰等用以引流的文创产品。为实现园区打造异木棉打卡拍照基地的文旅目标,团队以异木棉为题设计汉服、团扇等服饰,以具有社交货币价值的新岭南美学服饰吸引打卡人群,为异木棉季的园区引流。
除了文创服饰,设计团队还设计了符合年轻人二次元审美偏好的“异木棉女孩”园区IP形象。团队提取了异木棉的颜色及花瓣特征,用以设计“异木棉女孩”IP的衣着服饰。该IP形象将扮演货船船长、放慢脚步的赏花人、龙舟鼓手等角色,融入园区的门头、河岸景观及装置设计之中。该IP形象也将用以开发及宣传异木棉打卡服饰等文创产品。
文创与IP设计图
2.装置&门头组:重构空间,对话未来
园区的门头是此次三下乡设计的重点,团队在门头在原有的货船造型上,加入异木棉花浪设计。异木棉花瓣的柔如何与货船的刚交融,成为一个设计难题。厘清异木棉与货船的关联逻辑,才能避免设计元素的简单堆叠。设计团队以花为浪,将花瓣设计成河流水浪的形象。同时,用亚克力灯作为花浪设计的载体,使园区入夜后能持续散发浪漫的办公与文旅氛围。
而龙舟又如何融入园区的艺术设计呢?团队发现办公园区公共休息空间缺失的问题,于是设计龙舟座椅这一装置艺术。座椅以机甲龙舟展现未来感与科幻感,赋予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探索未来”的新解。同时,为使之成为园区一处新的打卡点,设计团队将座椅放置于园区门头下方,货船形状的门头代表着老码头昔日的货运功能,机甲龙舟则代表着老码头新的旅游景观与租赁园区的企业所需的龙舟精神,新旧功能由此和谐同框。
龙舟座椅装置与门头设计图
3.路线设计组:动线巧串联,漫游探文脉
一张旅游路线图,不仅为游客打卡提供便利,也使游客得以了解及探寻园区内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广州市界碑。实现了滨水休闲文旅空间的有机串联,提升游客的游览效率与满意度。
旅游路线设计图
淬炼成长:用专业知识提交大地课堂答卷
在反复实地勘测、方案推敲、设计创作及3D建模中,课堂的知识终于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有了用武之地。三下乡团队在实操中深刻领悟了设计绝非纸上谈兵,它必须扎根土地的温度、文化的脉动与市场的真实需求。这次实践是三下乡团队将专业知识淬炼为服务地方发展“实战兵法”的进步,加深了成员关于设计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认识。
组员勘测图
点亮未来:设计之舟载文脉启航
今秋,当异木棉再度染粉河岸,广财学子的设计成果将为老码头带来切实改变,特色文创与未来感座椅装置,将强力吸引年轻群体打卡消费。IP及其产业链,注入持续文化吸引力与商业价值。精心设计的旅游路线,串联起这些亮点。项目将直接助力园区从“小众打卡地”向“城市文旅名片”推进,提升媒体曝光度与客流量。
这是高校青年响应号召,运用设计专业智慧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岭南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文旅开发的生动典范。团队为石井河两岸景观提升融入的水运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方案,更将惠及更广泛区域,为“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设计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