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从威海到青海:哈工大青年学子以爱国主义奏响青春报国强音

2025-09-04 09:06 来源:中教网  柴元涛   阅读 2.9万
943
分享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推动新时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紫丁香书院“丁香青锋·山海撼星”实践队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引领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对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要求为指导,依托山东省对口援建青海省的“海北所需,山东所能”协作机制,聚焦党的精神谱系、红色基因传承、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通过红色基地学习、乡村振兴走访、生态环境调研三大板块,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为校地协同育人及边疆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永怀初心贯星河,两弹薪传青海行

一寻永怀足迹,二聚核工精神,三践薪火相传。团队以"两弹一星"精神为脉络,贯通齐鲁大地与青藏高原的双重红色坐标,将威海荣成郭永怀纪念馆"永不言弃、以身许国"的科学家精神与青海原子城"自力更生、协同攻坚"的核工业传统深度融合,构建"跨域联动、时空对话、精神溯源"的实践体系,打造贯穿中国科技强国之路的红色育人链条。

图为团队在221厂爆轰试验场旧址感受手摇机床造核心部件/图注

团队从黄海之滨的郭永怀纪念馆出发,追溯"两弹元勋"跨洋归来、以身许国的壮丽人生;西行2300公里深入青海原子城,在221厂爆轰试验场、二分厂精密车间等旧址中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核;在祁连民族中学为中学生讲述郭永怀先生保护核数据壮烈牺牲的故事,在金银滩草原寻迹221厂老技工当年"手摇机床造核心部件"的攻坚岁月,累计服务青少年、农牧民、社区群众300余人次,通过"齐鲁初心-青藏践行"双课堂联动,形成从理论奠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精神图谱,构建跨越时空的思政育人新范式。

实践团以永怀精神为起点,以原子城精神为延伸,在跨越山河的追寻中淬炼"知行合一、报国担当"的工大品格,搭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代、东部与西部的"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之桥。

图为成员柴元涛为祁连县民族中学同学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图注

高原薪火守望,红色基因铸魂

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区域发展双重浪潮中,海北州“从红色故事到红色产业”为聚焦打造“红色研学品牌”与构建“1+8”红色研学体系,系统挖掘传承“忠诚守卫、军民同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原红色基因,深挖海北红色资源“富矿”,让红色旅游、研学和培训“火出圈”。

图为实践队在旱台民兵连展馆感受军民共建深厚情谊/图注

从海拔4000米的“云端守卫”——同宝山哨所,到探访“高原铁骑”十二营旧址,从走进红西路军纪念苑,追寻革命火种在青海的播撒,到走访旱台民兵连,聆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军民共建故事。团队坚持“实地调研+口述史采集+数字化保存”方式,不仅构建红色基因数据库,也为红色研学产业底蕴积累了实证素材。

在系统实践与研学产业融合中,团队总结并凝练出“海拔更高境界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海北精神特质,标志着红色基因的当代再造。在历史与现实、军队与百姓、守望与奋进之间铺就坚实的红色传承之路,将高原星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光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技赋能生态文明新实践

青海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图为团队在普氏原羚保护研学基地观测种群数量/图注

团队在普氏原羚保护研学基地看到了“数据上云、动态监测、精准保护”的智慧模式,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感受到大数据、遥感、物联网等科技构建的“数字祁连山”,在仙女湾观测到湟鱼洄游和生态修复成效,沿祁连山草原、岗什卡雪峰,切身感受到退牧还草、草畜平衡带来的生态改善;在门源油菜花海,生态种植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圣泉湾湿地,候鸟迁徙场景印证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理念成果。

依托独特生态资源,青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践队调研发现,门源油菜花节、岗什卡登山、青海湖环湖骑行已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青海正探索“科技支撑、生态为底、旅游为桥”的绿色路径,推动“科技+生态+产业”融合,让“中华水塔”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使绿水青山、雪山草原、湿地湖泊成为世界共享的自然瑰宝。

民族团结促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

青海省历史上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前沿。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带领下,青海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民族团结引领、文化保护传承和绿色发展,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生动样本。

图为团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图注团队深入果洛藏贡麻村、阿柔大寺、峨堡古城博物馆及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实地调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情况。在果洛藏贡麻村,团队看到藏族群众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发展特色农牧业、民宿旅游和手工艺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在峨堡古城博物馆,实践队通过历史文物与古城文化的展示,感受多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底蕴;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团队系统了解民族政策落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图为团队在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合影/图注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紫丁香书院“丁香青锋·山海撼星”实践队与共青团海北藏族自治州委正式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中学生研学基地协议。这一校地协同创新举措,标志着新时代高校与地方在红色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领域实现深度融合。这场跨越红色基因、生态文明、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让“红色基因”“科技赋能”“绿色发展”“青春担当”在高原沃土同频共振。当高校与地方携手共建实践基地的种子生根发芽,当红色精神与绿色理念在乡村大地开花结果,哈工大(威海)的青年学子先锋们正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新时代“三下乡”的青春答卷——脚下是泥土,眼中有星火,心中怀家国。把书本知识化为实践力量,把青春智慧融入边疆发展,让个人成长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