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衿致远·红色薪传"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8日至8月11日开展了跨地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南京主阵地+家乡延伸点"的双线调研模式,探寻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路径。
在为期三天的南京实地调研中,实践团以"红色地标+文化场馆"为脉络展开系统学习。在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内,团队成员通过1937年《新华日报》原版报纸与现存办公用品,还原抗战时期地下电台的工作场景;梅园新村纪念馆中,队员们仔细临摹馆内陈列的1946年国共谈判时期手绘地图,在褶皱的纸页间感受“在刀尖上跳舞”的智慧与勇气;南京市博物馆的“六朝石刻”专题展则启发团队思考:如何从历史文脉中提炼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返乡后,23名成员以“就近调研+跨省联动”形式辐射8省,在杭州西湖、连云港抗日山、宿州雪枫公园等地开展延伸实践。在甘肃甘谷博物馆,队员李世杰初步了解了“泥条盘筑”修复技法,从揉泥、搓条再到盘筑、修整,感受着“如何让残缺的彩陶重现神韵”;河南杜岗会师纪念馆内,分队成员李家福通过比对1938年会师部队的装备清单与现代军备,深刻领悟到从“小米加步枪”到科技强军的时代进步;湖南汝城长征文化展示馆中,展柜里弹痕斑驳的马灯,无声诉说着长征路上红军为百姓彻夜救治的往事,让队员欧亿瞬间懂得:真正的信仰,是危难时本能伸向人民的那双手。

在连云港抗日山,沿着800级刻满岁月痕迹的石阶攀登时,团队成员看到的是烈士陵园里斑驳的纪念碑上镌刻的姓名如星火般闪烁;杭州分队在西湖畔的“五四宪法”陈列馆前,看到的是游客们争相抢答宪法知识的笑脸,这让他们真切领悟到:红色法治文化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通过趣味互动在群众心田播撒的“会发芽的种子”。

从六朝古都南京的梅园新村到西子湖畔的宪法陈列馆,从连云港抗日山的800级石阶到汝城长征文化展示馆的马灯微光,团队成员的足迹跨越山河,在红色遗址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文博场馆里对话文明密码。团队坚信: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刻,而是用青春热血激活历史基因的当代密码;赓续中华文脉不是机械的文物保管,而是以创新思维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
此次实践活动中,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诠释使命担当,既做红色文化的“寻根者”,更当中国式现代化的“筑梦人“。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让中华文脉在新征程永续流淌,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最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