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暑期实践 | 大思政实践课 · 科技驱动,法制护航——武汉大学实践队赴多城探索科技法治碰撞之旅

2025-09-04 11:08 来源:中教网  山靖瑶   阅读 1.1万
380
分享

实践足迹:穿梭于科技法律交汇之地

本次实践构建出一张覆盖多个地域与领域的调研网络,法律与科技的线索在多个坐标点交织。

图为实践队员在科大讯飞华中公司

在科大讯飞华中总部的展厅里,AI虚拟主播“晓颜”以多语种进行播报的形象,以及“AI+”多领域应用的创新与突破,向我们直观展现了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成就。来到“AI+政法”展厅,队员们则现场观摩了AI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实践:“讯飞星火”大模型生成法律文书的高效演示,以及智能编目系统在卷宗整理中对实体与程序缺陷的精准识别,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技术对司法效率的提升作用。针对队员提出的“AI辅助裁判如何平衡法理与情理”的疑问,企业法务介绍了与最高法共建的“法院大脑”课题,其“技术辅助+法官裁决”模式为权责边界划定提供了实践方案。

图为讯飞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相关案例

队员林雅君采访泉州中院知识产权法庭的法官时,他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深思:2022年受理案件1136件,2024年激增至2847件,增幅超150%。案件激增的背后,是“惩罚性赔偿落地难”的现实困境——判决书中“考虑惩罚性因素”的模糊表述,实务中条款适用的争议,与企业“赔偿金额难量化”的抱怨相互呼应。而全国首创的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通过19位教授200余次技术咨询,为“密点5”组合技术等商业秘密案件提供专业支撑,成为“法律+技术”协同的鲜活样本。

图为实践队员在泉州中院知识产权法庭

上海华为研发技术负责人在与实践队员林雅君进行线上访谈时,提出了颇具代表性的疑虑:“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界定,欧洲已有明确法规,我们还在等待。”这与队员李文鑫采访北京仁人德赛(武汉)律所江助理时对方发出的感慨不谋而合:算法侵权案件中,证明“实质性相似”往往需要半年以上鉴定周期。“技术发展快于法律适应”的现实使得跨界研究与制度创新尤为迫切。

图为实践队员在北京仁人德赛(武汉)律所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通过平潭县法院实习、凌源琨驰律所访谈等形式,结合路虎与陆风外观专利纠纷等典型案例,在法院、律所、企业的穿梭中,逐渐拼凑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景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凌源琨驰律所

调研补充:数据与案例的深度分析

为全面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实践队开展了针对性调查与案例研究。 

图为调查问卷部分数据

问卷调查以18-24岁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占比超七成),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对2024年新修订的科技法律缺乏了解,且未系统学习过知识产权法;超六成认为科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存在技术迭代快与法律滞后、裁判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多数支持科技企业与司法机关加强合作,期待出台专门规范并明确信息共享边界。企业层面的数据则反映,过半数企业遭遇过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周期长、举证难是主要痛点,简化维权流程、降低成本、完善新兴技术法律规则成为普遍诉求。

图为实践队员案例分析报告

在案例研究方面,队员们梳理的四份科技创新领域知识产权纠纷案例,虽类型各异,但均围绕知识产权法定构成要件的司法认定展开,且凸显“技术特性与法律适用衔”的核心问题。其中,技术秘密纠纷案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从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三方面认定组合技术为商业秘密,明确了侵权责任;AI著作权案通过“独创性”判定,认定奥特曼形象受保护,AI公司未经授权使用素材训练模型构成侵权;两起专利无效案则以《专利法》“创造性”要件为标准,对比涉案专利与现有技术的实质差异,最终判定专利无效。这些案例既体现了司法机关的严格审理标准,也为企业合规与司法实践提供了指引。

实践洞察:碰撞中生长的法治智慧

新技术浪潮下,知识产权保护正面临三重挑战: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大数据模型的权利主体界定,构成“权属认定难”;算法实质相似性判断、基因编辑侵权边界划分,凸显“侵权判定难”;法官专业技术储备有限、证据标准不统一,则带来“司法协同难”。

图为实践队部分实践材料

但挑战中总有破局之道:泉州的专家委员会、各地试点的技术调查官制度、正在构建的知识产权诉讼监督模型、逐步完善的量化审判指引……这些探索让法律体系在科技浪潮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正如队员们在日志中写下的:科大讯飞的“效率”与“边界”、泉州法庭的“惩罚”与“激励”、华为车间的“创新”与“规范”,看似对立的概念,实则是科技与法律共生的辩证法。

图为实践队员线上访谈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雷电律师

实践感悟:以青春之力护创新之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实践队成员翻看厚厚的调研笔记,从法官的审判智慧到律师的取证技巧,从企业法务的合规考量到技术人员的创新坚守,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的起飞需要法律护航,法律的完善亦需科技赋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静乐县人民法院

实践队的宣言恰是最好的总结:“以法为盾,护航创新之火;以智为炬,照亮法治之路。”这场大思政实践,让青年学子跳出课本,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未来,当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同频共振,必将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乐章——而我们,正是这场交响中跃动的青春音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