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于今年暑期组织80余名师生奔赴陕西洋县,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秦韵青春惠乡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惠民演出、成果展演、文化宣讲与深度交流,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技艺、服务乡村、感悟文化担当,为戏曲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精心部署,筑牢实践根基
6月10日,戏曲学院召开专题动员会,院长李小雄,党总支书记杨芳,副院长张文宏、张冬以及实践队员代表参会。会议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压实安全责任,确保人身、财物和演出全程安全,为实践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二是严明组织纪律,要求所有成员服从指挥、团结协作,杜绝自由散漫,展现陕艺师生良好精神风貌;三是坚守专业标准,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锤炼技艺、虚心学习,真正将课堂所学运用于乡村舞台,展现出秦腔传承人的艺术素养与文化担当。
自6月中旬起,实践团队青年志愿者与洋县剧团紧密合作,深入安巷村、东坡村、高堡村、六联村、庙湾村等村镇,克服天气多变、条件简陋等困难,连续开展20余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 。师生们顶着酷暑或冒雨前行,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水准,倾情演绎了《太庙请罪》《鬼怨》《挂画》《拷寇》《孟姜女哭长城》《荒郊义救》等秦腔经典折子戏。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
演出间隙,团队还设置戏曲知识宣讲互动环节,向村民介绍秦腔历史、行当、音乐及表演特色,并邀请村民尤其是老人孩子登台,体验水袖、脸谱、板胡等戏曲元素。村民们深受感动:“很多年没看到这么专业的剧团来村里了,孩子们唱得真好,让我们看到了秦腔的希望!”
实践队员演出风采
“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现场
校企联袂,展学子风采
7月4日至5日,全体实践团队赴洋县剧团大剧场举办“戏韵风华、桃李芬芳——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成果展演”。两场演出精彩纷呈。戏曲形体音乐展演聚焦戏曲四功五法精粹,通过程式化手段,创新编排了13个具有戏曲特色的形体音乐组合节目,集中呈现戏曲身段韵律之美、唱腔声韵之妙、文武场伴奏之魂等单项技艺或熔铸一炉的综合表现力,淬炼并彰显戏曲艺术核心元素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功力。戏曲经典折子戏搬演传统老戏或经典名剧,敷演完整剧情,塑造鲜活角色,致力于全方位展现戏曲学子扎实的表演技能和出色的角色塑造能力。《太庙请罪》《鬼怨》《杀生》等7个折子戏唱做并重、文武兼修,完美演绎了戏曲叙事之跌宕、人物之传神、技艺之精绝、舞台之华美。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直呼过瘾。
展演吸引了全县大批观众,台下既有银发老戏迷,也有携子观戏的年轻父母。学生们在真实舞台上的沉稳表现和真挚情感获得高度认可。洋县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张文剑盛赞:“孩子们肯吃苦、有悟性,台风正、功底好,秦腔后继有人,我们放心!”
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成果展演现场
走进剧团,感悟文化坚守
7月6日,师生代表走进洋县剧团,参观团史馆与党员活动室,深入了解剧团数十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奋斗历程,并与演职人员面对面座谈。老一辈艺术家讲述“一辆大篷车跑遍全县”的岁月,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下乡演出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坚守 。
李小雄院长在总结中强调:“深入基层,方知戏曲真正的生命在民间。这不仅是一次送戏下乡,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和职业信念的教育。”张文宏副院长指出:“学生们在真实演出环境中摔打成长,是戏曲传承最踏实的方式。”
参观洋县剧团团史馆
与洋县剧团座谈
实践砺行,青春收获满满
十余天的高强度演出奔波,学生们克服了高温、舞台差异、体能挑战,快速适应不同场地要求。清晨五点准备妆造、深夜修改排练细节成为常态,但无人退缩。实践队员李浩鹏感叹:“老乡们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让一切辛苦都值得!”包新瑶同学分享:“一位老奶奶拉着我的手问‘闺女你们啥时候还来?’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戏曲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社会实践在洋县新闻上报道
实践团队成员接受地方电视台专访
本次“三下乡”活动通过多元形式,不仅深化了校地合作,更让戏曲学子走出“象牙塔”,在乡村大舞台检验专业能力、体察民情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完美践行了“在实践中育人、在服务中传承”的初衷。未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引导更多师生带着戏箱、责任与热情走进基层,用戏曲艺术点亮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
“秦韵青春惠乡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