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宁夏大学实践队在陕甘宁三省的非遗兴乡探索

2025-08-30 23:36 来源:中教网  吴怡静,邸悦   阅读 5.0万
分享

中教网8月30日讯(通讯员 吴怡静  邸悦)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非遗文化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瑰宝,正面临传承断层的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又为其传承创新打开了全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动能。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这个盛夏,“π 链非遗” 兴乡团怀揣着传承非遗、赋能乡村的热忱,踏上了横跨宁夏、甘肃、陕西的实践征程。这群青年以青春智慧为笔,在黄河流域的乡土大地上,书写着非遗与乡村共生共荣的故事。

宁夏银川:传习所里的非遗新生

实践首站,“π 链非遗” 兴乡团走进宁夏昊苑村,先来到 90 后非遗传承人李转能的工作室实地探寻非遗 “破圈” 的路径,在工作室中,团队成员认真观摩李转能的剪纸过程,“一把剪刀一次能刻 22 张剪纸,一上午的活儿,够给乡亲换半个月零花”,看着她指尖翻飞间红纸化作窗花,团队成员通过直观观察真切认识到 “非遗变现” 的实际价值。

随后,团队前往览山公园采访刺绣传承人赵桂琴老师,了解到这项有 170 年历史的家族刺绣手艺已为 300 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成员们走近展会现场,伸手接过已完成的绣品,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并非抽象概念,它既存在于布帛刺绣的非遗载体中,更能通过乡亲们的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底气。

甘肃庆阳:黄土塬上的手艺 “出海记”

再往南行,实践团来到甘肃庆阳,在黄土塬上继续探寻老手艺的新故事。他们走进华池文化馆,仔细观看布贴画艺人用零碎布料拼成黄土高原斑斓山河的过程,留意到角落里镇庄兽青石牙口透着的憨劲,还在展柜 “千岁香包” 复制品旁驻足,感受艾草香混着岁月味道萦绕鼻尖的气息。在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老师的工作室,他们从姑娘们口中得知传统香包纹样被改造成手机包、车载挂饰。听老师们笑着说起 “这些‘小荷包’刚发去美国、日本” 时,团队成员恍然领悟:“文化出海” 无需刻意吆喝,只要有人把老手艺的丝线抻直,再远的路都能跟着针线走到。

陕西榆林:青石枣木里的乡土诗意

“π链非遗”兴乡团抵达陕西榆林,将探寻的脚步踏入榆林市各县区文化馆。在这里,团队成员聚焦各位手艺人的创作过程:他们站在万军利身旁,注视着他握凿子在青石上创作,看冷硬的石头在刀起刀落间逐渐显现出陕北老汉的模样;又来到杨彦飞的创作处,观察他如何利用枣木,将树结雕成老汉的烟袋锅,把木头裂纹化作山梁上的羊肠小道。成员们围在曹宏霞的剪纸摊前,看着她将剪纸制成 “红衣裳”—— 由大红剪纸拼成、边角坠着流苏的坎肩搭在模特身上,宛如陕北姑娘的嫁妆。曹宏霞笑着递过剪纸书签时,团队成员伸手接过,指尖触到红纸留存的暖意,也听清了她 “民间艺术做好了也能换饭吃” 的话语。

“π 链非遗” 兴乡团的实践,是青年一代以文化自觉为笔,在黄河文脉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写下的时代答卷。他们让宁夏炕头的烟火、庆阳流传的民俗、榆林银炉的银光借由数字媒介穿透时空,让老手艺里的匠心从 “传承人的盼头” 化作可感可知的文化力量,而这份力量终将沉淀为乡村的文化根脉:当村民因本土技艺被看见而挺直腰杆,当乡村因文化标识而独具神采,黄河流域的非遗便真正成了乡村振兴的 “魂”,让千年文脉在与时代的相拥中,既护持着匠心的温度,更托举起乡村向新而行的底气。

撰文 | 吴怡静

图片 | 张宇如 杨静

审核 | 吴怡静 邸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